2015年11月28日
區議會選舉塵埃落定,建制泛民互有悲喜,雖然投票人數和投票率均創下紀錄,但高投票未有為泛民造成優勢。總的來說,建制與泛民取得的席位仍保持3比1,基本盤未變。
令人意外的是,多位老將老貓燒鬚,例如泛民大佬何俊仁與馮檢基分別給建制律師何君堯和工聯會小花陳穎欣擊敗,多位泛民資深區議員如黃國桐、莫嘉嫻也失掉議席;建制那邊,雙料議員葛珮帆、鍾樹根和多位老將如郭必錚、陳雲生也紛紛落馬。
年輕一代參選人則異軍突起,其中有建制新兵,也有傘後組織。據報道,他們多數收起激進口吻,迎合市民求變和關注民生的心理,一鳴驚人贏得議席,令全港社會「更新換代」的呼聲響徹雲霄。
本次區會選舉有幾支「散兵」的賽果出人意表,令人大跌眼鏡。
一支是打正激進旗號的熱血公民、人民力量、社民連派出的候選人,無一當選(除人力譚香文掛前綫牌頭而勝出外),足以證明市民對「拉布」的厭惡和抗拒,但是這些「惡形惡相」的極端分子在明年立法會的較大選區,有「比例代表制」的護佑,要Vote them out也不容易。
一支是新民主同盟,它集中新界港鐵沿線地區,打正「反水貨客」、「中港矛盾」等旗號,派16人參選,只有一人落選。說明地區本土意識仍有市場,但本港「本土」、「港獨」不是主流,在立法會選舉成不了氣候。
日前遭民主黨革除黨籍的黃成智,匆匆成立參政平台新思維,聲稱代表「第三條路」,派出3人落區參選,也全軍覆沒,是否意味「第三條路」沒有市場?值得深思。
地區選舉帷幕剛剛落下,立法會選舉的戰幔已然升起。這是一場更加嚴峻、關乎前途的大決戰。如何總結本次區會選舉的經驗教訓,在來年立會選舉打一場漂亮選戰,是泛民、建制和政府共同關心的議題,各方均在加緊部署應對的策略和方針。
筆者認為,區選的經驗值得汲取,但如照辦煮碗,定非良策。
一、政治議題將避無可避。面對3場選舉(區選、立法會選舉、特首選舉),近年來各黨派早在政治議題上大下工夫,沒想到在本次區選,「佔中」、「政改方案否決」、「港大風波」、「鉛水」等都給民生議題淹沒,但在明年立法會選舉,這些議題將重新炒熱,在未來的半年,各種事件將層出不窮,好戲連場,成為立法會選舉的主軸議題,大家不能掉以輕心。
二、沙場老將不可替代。儘管小將打敗老將,令新生代替老將出征的呼聲甚囂塵上,不少當選青年壯志未酬,當即表示要進軍立法會,給落選老將沉重壓力。但這些小將能否替代老將出選立法會,值得懷疑。以筆者愚見,敢於落區領軍搏殺的,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的悍將,一時無可替代。新陳代謝大勢所趨,但決非一朝一夕,輕言換將,等於自廢武功。
三、「第三條路」可能大展拳腳。黃成智等在區選慘敗,並不代表「第三條路」沒有支持者,正由於本次區選雙方都刻意迴避政治議題,而在民生事務,「第三條路」毫無優勢可言;但明年立法會選舉政治議題乃主軸焦點,針鋒相對在所難免,此時「第三條路」的中庸之道代表沉默大多數的心聲,為香港困局帶來曙光,這是「第三條路」登上政治舞台的絕佳契機。
吳歷山 香江智滙主席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