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9月14日

野草 文化論政

樹木為誰而生?

人群居而生,許多時候為了生活而種樹於生活環境附近,以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城中圍村衙前圍村為例,村的四周和村內種了許多樹木作防護或食用,當中有許多食用之樹,例如龍眼樹、桑樹和黃皮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木棉樹,木棉花可曬乾入藥,是香港人夏天常飲的五花茶的一種材料;木棉果的棉絮則可製成枕頭。每到木棉花開的季節,圍村與附近居民會收集一地的木棉花,放在空地曬乾,作煲湯及煲涼茶之用。每年大約5月,會下着木棉絮雨,然而近年卻因某政黨區議員的投訴,令數棵樹齡超過20年的木棉樹遭無辜斬掉。香港為了賣地增加經濟收入,現已改種一些樹冠細、根淺的樹木以節省空間,榕樹之類可供人乘涼的品種,便不再新種,現時再因一些無理的人為因素而斬樹,實為不幸。

市區重建的樹

隨着衙前圍村由地產商以收一間拆一間的方式處理後,村內已顯得破落,人亦愈來愈少,近年村口的龍眼樹已結不出果,只因入侵性植物不斷侵佔原生樹木的生命。圍村作為一個市區重建項目,當局聲稱會在此地建立一個保育公園;從保育公園藍圖來看,還以為會有許多空間種樹,現實情況是,原來有超過50年的樹木要被迫斬斷,原因是它們多年沒有合適維護,當發現樹木有丁點問題,便隨即斬之,也不嘗試作出任何補救措施。

這個地方收購完畢後,便會變成建築地盤,長年動土,在沙塵之下,樹木如何能繼續生存下去?筆者只覺得該區的發展,除應保留原有建築物之外,當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亦應保留,以實用性為主的樹,正是當區基層生活特質的呈現,作為一間市區重建的公營機構,理應作全面的保育方案,也應包括樹木保育。

香港原初種樹除了它原有的使用價值外,另一個主因是種樹帶來的效益。香港之所以有郊野公園、市區種有大量樹木,是由於英殖民政府不習慣亞熱帶氣候,大量種植樹木是為歐洲人提供較涼快的生活環境;可是香港政府只懂得功利地利用樹木,卻不懂得維護,以利用價值來衡量它的去留。

一棵樹最基本的維護,是讓它可以在擁有滴水線的範圍(即樹冠最外圍的樹葉往地面滴水的範圍)生長,應於工程期間圍起樹木作為保護;隨着圍村附近相繼開展大型渠務工程,工程範圍內如何維護樹木,筆者找不到任何公開資料。

現時雖然已有樹木管理辦事處(樹木辦),卻不能有效發揮功能,全港土地面積約有67%是林地、灌木林和草地,有超過60萬棵樹,樹木的管理由不同部門跟進處理,成立樹木辦時,政府聲稱以「綜合管理方式」管理樹木,意味沒有獨立的系統和制度處理樹木。樹木辦現時並無足夠承載力處理全港樹木,以2012至2013年樹木辦呈交立法會的工作報告可見,各樹木管理部門要求樹木辦檢查的樹群每年已有2萬宗,樹木辦只能核查當中的2%(約數百宗);個別樹木表格數量核查方面,樹木辦也只能核查當中的4%。

樹木辦處理的樹

每到雨季,總有塌樹報告,負責部門和樹木辦已無足夠能力應付日常檢查工作時,如何額外處理有問題的樹木?各部門為免生事端,只好「斬立決」。樹木辦也無實際權力監督各部門的管理方式,只可擔任一個建議或諮詢角色,也不能作出任何執法行動。

所以當發現樹木出現問題,無論斷枝還是遭人偷去,首先是找出所屬的負責部門,樹木的責任制是依據該土地的管理部門來分類,即是維護樹木的狀況並非最重要,找誰負責跟進處理事件才重要。筆者想問,既已設立樹木辦,為何不以統一方式處理和跟進?若非如此,為何不訂立樹木法,以法律規管樹木的管理和維護樹木的基本權利?

種樹不難,政府平均每年用於種樹綠化的花費大約2億元,遭砍或吹倒的樹再買便有,種樹難在保養和打理,政府傾向砍掉有問題或形成阻礙的樹,其他做法便是讓它生病,也不封路維護,直至病入膏肓便把它砍掉,行政上的方便,導致年歲已久的樹木不斷遭人為地奪去生命。

樹木見證社區的發展之外,也有為社區出一分力,人稱石屎森林的香港,見證社區的發展和歲月痕跡的老樹逐漸斬去,它們除了是回憶一部分,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文物。正如般咸道的四棵石牆樹,樹與人已有感情,亦成為人的生活一部分和社區的一分子,如有適切的維護和即時專業介入,便不會發生無理砍樹的事件。無論衙前圍村的樹還是般咸道的四棵石牆樹,樹、人與社區其實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樹木生死是否真的與我們無關?還是我們活在一個石屎森林內已經變得麻木?

野草  依樹而生的普通市民

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發展,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