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9月11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學生:主動的學習者

周前數次談及考試對於學校教育的影響。一則是「不考不教」,把本來應該屬於狹窄的考試大綱,當成了全部的學習內容,這點對於中學影響最大;二則是凡是測試,不管目的、形式如何,學校都把它當作公開評核,為校譽而操練學生,這點則禍及小學和初中。問題的根本,是學生的學習,在學校生活中如何定位的問題。這裏與讀者分享一些筆者的認識。

首先,學校的概念。學校自成為全社會的體系以來(即中國的私塾、英國的公學不算),就承擔着把人類分類分等的社會功能。這點本欄曾經不斷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香港的學校制度,每年產生不少狀元、精英,但是也有更多的青少年由於不能或者不願適應學校的要求,被制度埋沒了。這是說制度的性質,而不是指教師的意圖。可以大膽地說,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懷着近乎虔誠的心意,每時每刻着意培養每一名學生,事實上也是一點一滴地在幫助學生成長。

學校的雙重功能

但是,就在教師嘔心瀝血教育學生的時候,學校不知不覺地負擔着擇優淘汰的功能。教師在幫助學生的同時,難免要按照教育制度的準則,衡量學生的優劣;也是按照社會的期望,以學歷(證書、成績)來判斷學生的成敗。於是,教育制度的內外,形成了一種以成績代替學習實質成果、以考試判斷學生的優劣、以狹窄的知識內容(例如考試大綱)局限着學生的學習範圍、以學校裏面看得到和量度得到的作為學生學習的全部。一句話,是以社會公認的符號,取代了學生學習的真正過程與成果。

這種狀況,完全符合傳統的工業社會需要:機構的結構,比較龐大而複雜;個人的職業前景,比較穩定而可測。但是在現代的社會,學生面對的是不斷變化、方向莫測,須要不斷學習的未來。成績和學歷,狹窄的考試大綱、劃一的測驗考試,都已經不能為下一代準備他們的一生。本欄在過去十多年一直在探索的,就是教育如何才能更新自己,才能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首當其衝的,就是學生的學習,如何能夠有更寬闊的基本知識,更主動的學習能力,以及更豐富的探索經歷,等等。

第二,考試的功能。在前述這種社會大變動之中,考試(尤其是公開考試)就很容易成為了學習的障礙力量。考試是考核學生,判定成敗、優劣。公開考試的這種社會功能,在可見的將來,看來不會有戲劇性的變化。因此,身為教師,難免要幫助學生考好公開試,務求自己的學生在公開考試取得最好的成績。

考試的社會功能

然而,在公開試取得好成績,並不等於就為學生做好了迎接未來的準備。假如仍然只是局限於考試大綱,學生的知識面就會很狹窄,難以應付將來瞬息萬變的知識。假如仍然用劃一的標準去量度學生,就會埋沒了許多不符合劃一要求的學生;而這些學生,卻也許恰恰是社會創新最需要的人才。假如學生仍然被訓練成為只知遷就考試要求,他們就不會成為主動的學習者;而學習的主動性,恰恰是他們迎接未來最寶貴的素質。

因此,我們不能要求教師不要為學生準備公開考試(因此也不能怪責林立的補習學校,以後再談),因為那的確是學生前途的入場券。但是,社會的現實,又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拓寬自己的學習經歷,務求學生不會因為公開考試而變成盲目、狹隘、呆板的學習者。簡單來說,也就是要學生「學會學習」。

以往人們往往有一種想法:既然公開考試是「指揮棒」,就應該讓它成為積極良性的「指揮棒」,從而把教學引向新的、健康的方向。中國內地多年來批判「應試教育」,提倡「素質教育」,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改革高考,希望改革後的高考,可以對教育產生積極和良性的作用。

學生的主動角色

筆者在2010年因為PISA而訪問上海的教師。教師們一致認為,PISA用的理念,與上海近十多年的校內考試理念,基本一致:着重測驗學生的能力,而不是測驗知識的內容。因此校內的學習,進展很快,但是卻沒有顯著減少「高考」的壓力。理由很簡單,教師說:「高考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那與教學沒有直接的關係,那是我們改變不了的。」

驟聽起來,有點失望。但是轉念一想,卻明白起來:校內的教學(包括校內考試)與校外的高考,各有不同功能。希望用公開考試來良性地指揮校內的教學,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期望。公開考試可以做的,是盡量減少它的負面影響,僅此而已!

第三,學與教的關係。假如上述的探討是有道理的話,那麼,解決公開考試的惡性影響,關鍵不在公開考試(那是另外一種討論),而在於學校有沒有為學生的學習,塑造一個新天地。教學有了新的前瞻,才能把公開考試放在適當的地位。不然,教學沒有更高的目標,公開考試自然就成為教學的太上皇。

教學,是「教」與「學」兩個方面。為了學生「學會學習」,最關鍵是學生要成為「主動的學習者」。最理想的情況,是讓學生制定各自的學習目標,設計各自的學習途徑,各自去闖出自己的學習經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學會成功與失敗,學會自我糾正等等。這,在今天現實的學校制度裏面,只能是天方夜譚,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性。

然而,讓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在今天的現實中,也有了不少寶貴的萌芽、嘗試、經驗,不可忽視。世界各地曾經有過不少的教學法改革例子,這種種「新」的教學法,都有一些積極元素;而這些積極元素,都是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關。例如歷史比較長的「探索教學法」,是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出答案。又例如美國近年流行的「翻轉課堂」(Flip Classrooms),基本上就是把傳統的師生互動顛倒過來,以學生為主導。這與筆者十多年前在中國農村看到的「把時間還給學生」,原理上一樣的。

筆者不認為教學可以用具體的教學形式作為改革的支點。香港近年很少提出某種教學法,作為改革的要求。但是外面人來看香港,還是覺得香港的課堂上不錯的。其中也許就是因為香港的「校本」政策,在課程和教學方面,給了學校和教師許多空間,而沒有把教學法的創新,釘死在某種教學法上面。也說明香港的教師,專業性非常強,都是靠自己校內的努力,創出許多不知名的教學法。

不過,總體來看,香港學校的教學法,還是沒有擺脫「教師為主」的形態。新加坡近年提出「教少些,學多些」作為教學改革的口號(其實北京的中學在1990年代就提出過同樣的口號),可以說是比較高層次的改革方向,因為它留給了教師許多創新的空間。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