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5日
最近自由黨主席鍾國斌在行政長官梁振英宣布以「適度有為」取代過去的「積極不干預」治港政策時,對梁特首發出連番攻擊;出乎意料的是,梁振英8月25日以3000字長篇文章予以回應,其中6次提到鍾國斌,而且以鍾過去的言論和議案作出反駁,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致使鍾國斌無言以對。
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見黨友出師不利,加入戰團,在電台指摘梁振英政府派人游說港大校務委員會成員,是干預港大副校長任命的行為,指這並非「適度有為」,而是「過度無謂」,比早前立法會「等埋發叔」更加離譜。政府隨即發聲明指其言論「毫無根據」;若田北俊拿不出進一步確實證據,可能幫不了黨友,還自陷誣告之嫌。
坊間分析,自由黨一再出招,集中狙擊「適度有為」,更不惜把爭論政治化,是經過精心盤算的。所謂「庶民無利不起早,政客無謀不出聲」。自由黨高舉「積極不干預」在黨內有一定市場,為財團爭利無可厚非,而矛頭直指梁特首也符合自由黨某些人的心意,沒想到如意算盤打不響,唯一收穫是鍾國斌原本寂寂無聞,經此一役知名度大升,為來年轉戰地區直選鋪了路。但依筆者看來,在地區基層,大商家口口聲聲要政府「積極不干預」恐怕捉錯用神,弄巧成拙。
其實,世上根本沒有不干預的管治模式。「積極不干預」是香港前財政司夏鼎基30多年前提出的術語,在當時的歷史和政經背景下,的確起到重要作用,且獲得國際知名經濟學家的讚譽;但夏鼎基於1982年發表演說時,已特別強調積極不干預並非「放任主義」,也非「什麼也不做」。
不少學者一再指出,港英政府的積極不干預,其實是「選擇性干預主義」(selective interventionism),如七十年代的十年建屋計劃、興建地鐵,1983年實施聯繫滙率,把港元與美元掛鈎等;許多學者認為,積極不干預主義早已過時,必須改良或摒棄。
「適度有為」是梁振英在特首競選時提出的施政理念,他上任後的第一份《施政報告》為「適度有為」再作闡述︰「在市場可以發揮優勢的時候,政府不應干預,只要提供公平競爭的平台。但當市場失效、未能發揮功能,政府一定要有所作為」。
梁振英任內一直貫徹這套「適當有為」的理念推動「滬港通」、增建房屋、雙非孕婦來港產子零配額、扶持不同產業,又積極推動香港與內地和外國商貿發展,這些措施已經開始或正在逐漸發揮效應,促進了經濟民生,但是無可避免的會觸動某些人的神經中樞。
放眼全球,尤其近十多年來,政府選擇性干預經濟,已成為世界主流。新加坡政府選擇性干預知識經濟和人才引進,令她的資訊通訊產業和生物製藥業突飛猛進;南韓選擇性干預文化產業,令她的文化創意產業產品風靡全球。
至於號稱「實行最純粹的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時值2008年次按危機爆發,引起全球金融海嘯,經濟遭受重創,奧巴馬入主白宮後,先在就職儀式上表示政府干預與市場調節並不是對立,接着採取一系列選擇性干預政策,當中例子包括通過國有化方式救助金融機構和大公司,努力推動「再工業化」策略,介入醫療保險制度建設,政府出資大力支持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發展,放棄貿易自由化政策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等。有目共睹,美國政府這些「選擇性干預」政策令美國經濟迅速復甦,穩步上升。
世界在進步,中國在崛起,香港正面臨國內外政經的巨大挑戰和大好的歷史機遇,特區政府必須打破陳舊觀念,尋求突破轉型,引領香港趕上時代節拍,迎接大時代的來臨。
香江智滙主席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