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0日
剛於今年6月初舉行的「北區墟市節」,是「香港墟市節」的其中一部分,它由多個民間團體和社福單位組成籌委會;選在上水石湖墟和粉嶺聯和墟舊街市舉行,旨在重建社區聯繫和特色,關顧街坊的需要,當中的攤販全是來自北區的居民,有北區居民的自家手作製品、來自新界東北的有機蔬菜、介紹兩墟的導賞團和工作坊。
雖然兩天的墟市在炎熱的天氣下舉行,但可吸引48個檔攤、近1000人擺賣和購物,成績已經超出我們的預期。可是,我們也發現在香港籌辦墟市並不容易,也一直探索運作和目標的可能性,這一切經驗對我來說,是場得來不易的實驗。
墟市由來 原產北區
文化的最淺白理解,是人類的生活模式, 故此不可單靠一座座現代化建築就能構成文化,而是必須透過人與人之間交集而成的複雜網絡。石湖墟、聯和墟和大埔墟是三個新界最早的墟市,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是新界墟市的黃金時期,人與人的關係也很緊密,例如兩次石湖墟大火後,居民互相幫忙,同心合力把它重建;聯和墟更是香港第一個由下而上、由村民自發推動的社區和城市規劃。以往石湖墟與聯和墟的農夫、檔販與街坊均彼此認識,大家平日聊天之餘,也互相交換資訊。
隨着不斷擴張的城市化發展,北區人口不斷上升,昔日的墟市早已消失——上水遍地藥房、水貨店,粉嶺則不斷興建高樓大廈;北區卻沒有特別增加相關的民生設施,之後的新界東北發展,更徹底消滅北區特色,例如僅餘而具規模的農業和醬油業。現時石湖墟還有一個由食物環境衞生署管理的農產品分銷點,但是只限於早上10點前左右進行,其餘時間那幅空地便會重門深鎖。
另一方面,政府自1970年代停發任何小販牌照後,小販數目持續萎縮;同時,部分區議員透過職權,以公共安全為由,「不遺餘力」地消滅小販。
隨着持牌小販的年紀日長,截至2015年1月底,持牌小販數目由以往20000多人急劇下降至現時約6300人,當中包括沒有營運的小販。北區居民除了依賴超級市場和市政大樓街市外,基本上沒有其他辦法買到價廉物美的東西。
以上種種情況,根本未能回應北區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於是我們一直想像有什麼可以重新連結社區和滿足北區居民的生活需要。我們觀察到既然北區傳統上一直都有墟市,而小販╱墟市是一個滿足以上所有需要的場域,何不把它「復活」,讓「趁墟」傳承下去。
政策空洞 墟市實在
立法會小販政策小組委員會正討論如何落實墟市政策,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於3月的會議上鼓勵墟市要「由下而上」推動。這個既是令人振奮的消息和機會,也令我們感到不樂觀。
今次的墟市經驗,發現局方從來只有口號式的意念,沒有一個具體的指引和措施,讓團體得知應透過什麼方法和途徑向政府提出營辦墟市的建議,此舉實際是把「落實各區墟市」的責任推到地區團體和居民身上。
當我們打算籌辦墟市時,便發覺面對重重困難。首先,究竟申請什麼牌照已是一大疑問。如果申請臨時小販牌照,要合乎資格滿足政府的準則,基本上是天方夜譚,故此我們只能選擇申請臨時公眾娛樂場所牌照。當我們查詢時,才知原來當區的食環署沒有處理這類申請的經驗,也不肯定是否能夠以臨時公眾娛樂場所牌照申請。
及後,當知悉可以申請臨時公眾娛樂場所牌照後,我們也要滿足食環署和消防處的要求,例如要準備消防設備、保持通道暢通、須把座椅綁牢一起、不能烹調熟食等,更要避免在沒有給予版稅的情況下使用香港音像聯盟持有版權的作品。更重要的是,繳交過千元的牌費。
活動當天,會有食環署和消防處職員突擊巡視。
幸好過程當中,相關部門的職員不斷與我們溝通,讓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現時新界有不少政府官地空置,如石湖墟農產品分銷點,如能讓民間團體善用官地舉辦具有本區特色的社區活動,總比空降各區的嘉年華唱歌活動更到位。助力於社區歷史文化土壤,既可重建社區網絡,肯定每區的文化定位,也能照顧居民的日常需要。
然而,現實是,在現行的申請機制下,由非牟利團體主導會較易處理,換上個別居民自行申請,根本沒法處理煩瑣的程序、每次高昂的牌費和行政成本。如果由機構主導又可能變成天水圍天秀墟般,引發管理者與攤販的衝突、人流與生意慘淡的失敗例子。如果想運作順利,令攤販賺取收入,以這次經驗來看,必須與攤販有深厚的關係和經常溝通。這些不是一天可以做到的事,是之前同工們花了很多心血的成果,才理解到他們的需要,甚至墟市選址和攤位的擺放也須小心留意。
墟市實踐 抱有希望
北區墟市節的實驗性,在於經過多年的城市發展,以往北區墟市模式、社區建立的關係、現在居民的生活大受破壞和影響。民間團體在資源和經驗不足之下,仍然努力嘗試主流生活模式以外和回應政策的一些可能性。
北區墟市節令我最意想不到的是,活動期間,不時有在北區長大的居民娓娓道出很多以往墟市的歷史和景象,並且表示現在於北區墟市節購物時與商販的交流如往昔一樣。那種歷史的深厚人情和社區關係是我們最希望見到的。
我們的目標很簡單,也很艱巨,就是實實在在讓居民獲得理想、自主和富人情味的生活。雖然不易,但仍希望讓這場實驗繼續走下去,還望大家一同關注社區和小販議題。
聯區小販發展平台成員
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