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7月18日

鄭炳鴻 建築思話

活老新城 重新規劃

新城市的發展究竟為誰而建呢?答案,相信會隨時代的改變而顯得有點模糊。

如果說沙田新城市是於七八十年代成功把衞星城市的概念在地實踐——首次結合集體運輸、中心商場、社區會堂和周邊住宅,以無縫接駁的步行系統聯繫,並通過商業消費帶動年輕的核心家庭創造美好生活的憧憬,那麼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新城市發展又應否依樣葫蘆呢?

當年的年輕家庭已變成銀髮一族,曾經擁有的拚搏精神,今天未必得以傳承,幸運者有的沉澱成為有形資產,不幸者有的隨風而逝。

可惜在沒有社會房屋或退休保障制度下,部分成為無樓、無伴、無錢的「三無長者」;這些長者寧願挺直腰板,靠着雙手不願接受公共援助過活,有些寧可節衣縮食返回內地養老。不過,又因內地醫保系統未能照顧他們,部分長者只好折返香港,入住較偏遠的護老院舍,例如由英軍宿舍改裝的石仔嶺安老院區。

滿以為在三波四折的人生中可以找到晚年的安穩無憂,怎料在古洞「新城市發展」的魔咒下,近千名長者飽受迫遷的折騰,只因「發展」要剷走院舍,代之以商業住宅「綜合發展區」。在發展主導的思想指導下,在未有充分考慮前,很多在地的人、事、物已成為犧牲品。

當我們一方面批評不少私人護老院的服務欠佳、空間不足時,在石仔嶺苦心經營的一批私人院舍,藉着較寬敞的戶外空間,把一種符合香港條件制約的環境,配合人性化的私人院舍營運模式,以相對合理的方式接待上千位長者,部分長者更是經國內折返收容的。

拆與留的十字路口

不過,礙於原建築為宿舍用途而缺乏較完備的醫療設施,這種以園區式營運的院舍在「新城市發展」的大框架下,正處於「拆」與「留」的十字路口——「拆」是為了方便政府按沿用的規劃模式,假設市中心必須為車水馬龍的商業核心;「留」是為尊重原已安頓的長者人口,使其得以安享晚年。

在「發展是硬道理」的迷思中,任何阻礙發展進程的在地物難免要一一清除,並按理想化的功能分區,「合理」地重新編配。但這種抽象化而非人性的城市格局,又是否我們指向未來的城市發展方向呢?

在反思「為誰發展」的前提下,我們更須確立「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妥善安排,甚或發揮在地安老的原有條件,重新考慮新發展是否可以保留原有的安老社區,以移船就磡的手法,在尊重生命延續的訴求下,重新改造以「敬老護老」為主調的新區發展。

看看香港的未來人口結構,我們無可避免地面臨老齡化的挑戰,即在未來二十年內,約四分一港人會在65歲以上,所以在設計新城市的考慮中,「長者友善城市」(age-friendly city)必然成為創新的指標,在創造這種長幼共融的環境時,我們認為所謂新城市中心是可以容納多元的活動空間,以自然元素包容醫療服務的安老園區,同時營造綠色的自然環境,不必以商場為主導,更多的是讓人產生「回歸自然」的環境。

這種反其道而行的新城市中心概念,雖然與沙田、粉嶺、將軍澳等上一代衞星城市的形態不同,但卻與城鎮規劃傳統中把市中心留作「公共綠地」(Common Green)的概念不謀而合,其縱深的角度可能在於如何更人性化地尊重在地的安老人口,更合情理地在發展過程中,以無縫交接的過程把新舊連接,並改善現居條件,而非複製舊有模式。

同時集思廣益,積極倡議當地的持份者參與,更可引進協作營運(Co-op)的綜合方式,為長者友善城市的創新設計邁進,並因應現實自然條件與人文環境,創造更切合未來的宜居城市。

文章只代表個人意見,不代表香港建築師學會立場。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