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6月12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幼兒教育的樽頸

上周談到《免費幼稚園教育報告書》(下稱報告書),這裏探討幼兒教育的一個樽頸問題。筆者不是幼兒教育專家,只是提出一些觀察,也希望有知的朋友提出相似或者相反的意見,目的是引起家長與幼兒教師的思考。

報告書談到幼稚園與小學的銜接,這是一個舉世都在不斷摸索的課題。幼稚園與小學的分割,完全是人為的,幼兒絕對沒有在6歲的時候,智力發展會有一個戲劇化的突變。

但是事實上,大家都知道,幼稚園的整個形態,與小學的形態截然不同。幼兒從幼稚園高班(所謂K3)進入小一,學校的建築、課堂的設置、班級的規模、師生的關係、學習的模式、對學習的要求,兩者都大異其趣。

一般來說,幼稚園是開放式的,着重學習的過程,着重學生的活動和參與,以愉快遊戲為目標,教師對學生比較多的個別照顧,也比較多留意家長的角色。

升上了小學,基本上是封閉式的,着重學習的結果,着重正規的知識,須要進入緊張的時間分配,教師也無法照顧每一個學生,家長大多數只能扮演在家督促的角色。以上只是一個大概,很多小學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幼稚園也會很不整齊。但是從幼稚園到小學這個轉變,則幾乎是每一個幼兒都有適應的問題,無一幸免。

學前小學的割裂

這種轉變,我們如何分析?一種看法是,教育就是這樣,我們以前都是這樣走過來了!也有人會說,從一個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須要適應,那也是一種學習。

在教育制度裏面比較成功的過來人,也許這不是一個問題,也許可以把困難看成鍛煉。但要是看看全局,不少學生就是在這轉變的骨節眼上,變得迴避上學,害怕學校生活,失去好奇心,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學校,再不是天天早上嚮往的一個地方。這種對於學校態度的轉變,並不一定發生在K3到小一的銜接:有時候可以因為幼稚園的提前「壓迫」而提前出現,也有很多情況是在小二、小三才出現。

很多小學教師都會告訴你,小一的學生對於老師提問一般很踴躍,但是踴躍的程度按年減少,到了小三,舉手回應的學生就很少了(再說一遍,以上是一個大概的素描,不少學校的情形,也許要樂觀得多)。

近年,西方的學術論述有所謂「school preparedness」(「入學準備」)。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現實但又非常危險的概念。說現實,是因為在可見的將來,幼稚園與小學還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因此幼兒機構的確要為孩子準備小學的生活。

說危險,是把「入學」作為幼稚園的教育目標(這也許是為什麼幼兒教育也稱「學前教育」),是一種單向的適應,弄不好就會犧牲了幼兒教育本身的使命。因此在政策的討論中,千萬不要掉以輕心,以「想當然」代替分析。

報告書也觸及的,也因此有關,就是小一入學的樽頸。外人看來很奇怪,又不是學位缺乏,也不是小學辦得一團糟,為什麼小一入學要花如此的氣力?

小一入學雖然有按區域的派位,而區內的小學也往往並不遜色,但是很多家長還是非常緊張,希望在派位以外可以進入心儀的學校。因此「名校」的門前就排着長長的龍,甚至通宵達旦,目的是拿到報名表格。而小一入學,在適度上也有許多規定,防止因為種種面試而產生惡劣的壓力。但是家長對於爭奪小一學位的勁頭,似乎毫無減退。

小一學位的爭奪

要是小一派位完全靠抽籤,香港人也許會極力反對。家長覺得他們沒有了選擇的權利,選不到是「活該」,沒得選就一定不滿。其實,這也許是問題的癥結之一。有一位校長正打算辦一所新的學校,入學完全靠抽籤,他要讓人們知道,學校好,不是靠學生好。這本來是校長應該有的心態。

筆者幸運,初出道不久,就在筲箕灣辦了一所只能收到學業最差的學生的學校。沒得選擇,於是明白教育裏面許多根本的、但是給「成績」遮掩了的真諦。校長們搶學生,本來是很醜怪的事,不過香港已經變成是常態。

幼稚園入學,與小一入學,本來已經在結構上脫了鈎。也就是說,進入任何一家幼稚園,都已經沒有了直升某家小學的途徑(除非是一條龍從幼兒園辦到小學的私立學校)。但是家長還是非常緊張幼兒進入某所幼稚園,甚至是照顧更小年紀的託兒機構。老實說,這些「出名」的幼兒機構,雖則不是什麼誤人子弟的壞機構,但是看不出辦學有什麼特色,也看不出一些新穎的東西,後面有什麼學理根據。但是家長們還是趨之若鶩,任何力量都無法遏止。

這裏面也許有幾個原因:

第一是文化。如費孝通說的,中國人社會是一個「差序格局」,人們看社會是一個垂直的等級架構。因此,即使所有的小學都非常好,家長都會問:「我知道都好,但是我想知道哪一所最好!」總希望自己的孩子進入「最好」的小學。就如台灣、日本,大學學位已經供過於求,但是入學率並不是100%,因為都想進「最好」的大學。

遺禍孩子的思潮

第二是攀比心態。看看周圍,對於入學,其實家境較好的、家長學歷高的,往往是最緊張的一群。一則他們有財力,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選擇,二則他們之間難免攀比。人人都在緊張,你能「落後」?你圈子裏的朋友,都報了幾所名校,不報豈非吃虧?

第三個因素,小學之間,也的確有明顯的差距。進不了心儀的學校,就會進了不知深淺的深潭,也許一失足成千古恨,以後很難翻身。

這第三個因素,當然也是整個教育體系的不均問題。香港的學校多元化,但是各自精采也會同時帶來良莠不齊。報告書提到的素質保證,筆者認為是必要的,但是應該只是保證基本素質,而不是去評比。全香港的幼稚園、全香港的小學,假如都能達到可觀的基本素質,家長就可以比較放心,入學的緊張心情就會稍微紓緩。

身為家長,可能沒有想到:孩子是否成功,最後還得靠孩子自己。如果從小就讓孩子感覺到,進了「好」的學校就會一世無憂,進了「不好」的學校就會無法翻身,實際上是在嚴重地削弱孩子的自信心。假如家長換一種想法:任何學校,都會出高材生!那孩子的心理準備,就很不一樣。

有些家長也會有更進一步的想法:在普普通通的學校,不斷鍛煉,才會有真正的本事!事實如此,進入大學的精采學生,愈來愈多是來自「普普通通」的學校。比起其他學生,毫不遜色。學制改革以後,由於沒有了高班轉校,這種情況更加顯著。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