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5月19日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天長地久稱固有 推陳出新靠戰爭?

一、

王毅外長說得對,美國國務卿克里赴京訪問,「是為溝通而來,不是為吵架而來;是為合作而來,不是為對抗而來。」王外長這種論斷,亦可用來解讀印度總理莫迪訪華、克里赴莫斯科與普京會談;至於「同聲同氣」國家領袖的碰頭,如國家主席習近平赴莫斯科觀閱兵會普京、日相安倍晉三訪美在國會演說與奧巴馬會談等,傳遞的訊息,也許有比「溝通」和「合作」更深刻的意義。

政治領袖互訪,結果肯定對世界和平和經濟發展有利,這是筆者老說中、日領袖如能會晤,即使若干原則性問題無法解決,中、日亦不會捲入熱戰……。近來各國領袖互訪似較前頻密,可是,筆者卻有世界可能爆發大規模戰爭的不祥預感!

從宏觀歷史看,歐洲諸國(也許是航海大國)在十五世紀前後開始海外殖民(掠奪海外財富),經過約莫五百年的「征戰」,至二十世紀初葉,殖民才告一段落(至一九一四年,世上百分之八十四土地落入歐洲殖民者掌握中)。在歐洲殖民過程中,歐洲諸國和「同種」(「同文」的只有英國)的美國,均意識到隨着工業革命成功而來「大殺傷武器」的普及化,令戰爭等同自殺。非常明顯,當「先進工業國」都擁有這樣那樣的先進武備時,一旦開戰,互相摧毀幾乎是唯一的結局,戰爭因而等同集體自殺。這種思維,在二十世紀期初非常普遍,王公、政客、學者以至軍人,都認同此看法。

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便在大部分手握大權的政客以及「思想領袖」認為太危險不會開戰的當兒(一九一四年七月二十八日)爆發!自此世界大變,政府從上帝之手奪回控制國家經濟命脈的大權(凱恩斯稍後把之理論化、合理化、「神聖化」)。當經濟大蕭條來臨時,人人「劍指」戰爭,眾口一辭說戰爭是摧殘經濟的禍首。這種說詞是否正確,姑且勿論,大家知道的是,惡性失業和金融危機,令獨裁者在蘇聯、德國、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南斯拉夫、希臘、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波蘭崛起……。二次大戰和其後的冷戰,可視為第一次大戰的伸延,蘇聯軍隊於一九九四年才從德國撤走,距離一戰爆發之年整整八十年——這八十年,不少史家稱之為史上最血腥(戰死的人最多)的「短世紀」。

二、

二戰和冷戰雖然「血淋淋」,然而,西方國家的經濟、軍力及科技,卻於期間成長、茁壯以至獨領鰲頭,美國便在期間成為「宇宙最強」,什麼原子彈、電腦、現代化戰機等,都是美國政府為了打敗納粹德國不惜投入一切可動用資源後的產物;互聯網且是美國為了防範蘇聯核彈來襲而致力於聯結英國和法國軍方電腦而發明;至於科網聖地矽谷,沒有美國國防部的支持(合約),肯定無今日之成就。戰爭和備戰對經濟的「貢獻」,路人皆見。

戰後雖然「世無寧日」,但基於大戰尤其是核子戰爭等如集體自殺的現實,這七十年來冷戰不歇,惟世界大體太平無事;可是,世界和平各國不必直接開火、毋須備戰,政府遂把大部分政費用於各種你想得出的「免費午餐」,以討好人手一票的選民,以美國為例,結果不但財赤山積,而且國防經費經常處於被裁削邊緣,眾多基本設施都因資金別有用途缺錢興建維修而殘舊不堪,經濟發展則呆滯不前(利率近零之下,這種情況特別令人擔憂),面對此民生困局,不免令人想起刺激科技發明和經濟增長的有效動力——戰爭!史丹福歷史及古典文學教授伊恩.摩利士的近著《戰爭有何益處?從原始人到機械人的進步與衝突》(Ian Morris: War! What is it Good For?;稍後筆者會細說這本書),開宗明義,直陳戰爭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手」,他細說自羅馬帝國、文藝復興以至現代美國,科技創新與經濟增長,莫不在這樣那樣大大小小的戰爭中竟全功。為了備戰、為了打贏戰爭,有關國家不得不集中全國財力和人力,進行與擴軍和與目的在打敗敵人的軍事建設。結果不但科技進步經濟高增長,而且舉國上下一心為打敗敵人備戰,人心一致對外,內部社會趨於「和諧」,是很自然的。

涉獵經濟學的人都了解,憑戰爭的破壞不能促進經濟增長,法國經濟學家巴斯蒂亞(F. Bastiat)在一八五○年的著作提出的「破窗寓言」(Parable of the Broken Window;又譯「破窗謬論」),以一個簡單故事,有條不紊地說明「破窗」之失同時是經濟之失(此事筆者過去說之已累,不贅),換句話說,戰爭對「個體」的破壞、總體經濟並無增益。不過,自從赤字預算成為常態之後,那些貨幣有價(有世界市場)的國家,便可憑印鈔票令政府既有資源用於更換「破窗」、復有資金進行其他建設(或派發「免費午餐」)。因有赤字預算,對戰勝國來說,戰爭的破壞遂足以刺激經濟增長!

戰爭尤其是現代化戰爭會造成重大人命傷亡及你想像出的「人禍」(第四次世界大戰的武器是石頭),因此只有喪心病狂的人才會發動戰爭,而這也許正是各國政治領袖近來頻頻互訪溝通,以示雖然彼此窮兵黷武但不會輕易開戰的底因。

三、

全方位崛興的中國,朋友遍天下已不是口號,那從美、日以外大部分「合資格」國家踴躍加入亞投行可見;與中國簽訂動輒以百億美元計商業合約的國家更月有數起,中國在國際政經舞台上擔當的角色愈來愈重要,是不爭的事實。

可是,便如中國之於台灣和香港,這些國家與中國大搞商貿往來之外,在政治上恐怕不會因為有互利的「錢銀瓜葛」而親善,在軍事上更各自擴軍以保不致被他國佔便宜。

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地」,雖然是無力製造新型航母而不得不爾的聰明舉措,但打開海圖,任何人都可看到這些「新海島」均在他國門前;這些國家,即使是迷你小國,其國人亦有「民族情緒」和「愛國熱情」,她們的政府不向已定「重返亞洲」為國策的美帝求援,才是怪事。

評說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地」,很易被戴上一些諸如「不愛國」和「政治不正確」的帽子,但有良知的人在有言論自由的地方仍不直陳胸臆,便是窩囊廢。北京的口頭禪(「政治口號」)「自古以來」,是經不起歷史推敲的。十七日本報網站貼出黎蝸藤的《「自古以來」有多理直氣壯?》以史料(筆者是外行,照引;如有誤望高明指正)逐一指出「自古以來是中國固有領土」之說,在國際上可能很難(有的肯定不能)成立,如果北京不正視事實,老是拋出這句國外少人信服的口號,戰爭將無可避免!南海諸小的海軍,有的可能會敗於香港水警之手,但美國高調「重返亞洲」,肯定會扶她們一把、插上一手,面對此一「強敵」,中國在這些海島上絕不能予取予攜,認定是「固有領土」便要收回,便不可能。非常明顯,目前中國的確是不友善的「弱敵」環伺,比如「戰意甚隆」的日本、「說政治便拜拜」的台灣,還有與美國結盟或未結盟對中國「不懷好意」的澳洲及印度諸國,對中國十分不利;北京稍為改變口風,勿再強調「自古以來」,似為上策。事實上,北京動輒提出此「口號」,國人信以為真,認定這些海域為我國「固有領土」,難免有南海諸小「欺人太甚」的想法,民意便會迫北京出兵,結果如何,北京完全懂得,毋須筆者叨嘮了。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