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4月18日

鄭炳鴻 建築思話

安老空間 人文環境

香港地區在可見的未來將進入一個「長者社群」急速增長的階段,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預計香港將於2050年成為人口年齡最老地區的第四位。當中的迫切性大抵要在人口機會窗口(demographic window)關閉前,即老年人口超過15%之前(2015-2019年),我們必須找到結構性的解答方案。為了正視這項人口老化導致長者撫養率上升的社會問題,在城市設計、建築或空間改造的角度,又可否提供一些端倪,從而指向社會發展的創新思維?

當「安老空間」的概念在2015年初由筆者通過「宣言」形式作起步的倡議後,在香港的不同層面引發多方的討論和探求。首先,不少學者及社會人士關注的「全民退休保障」而延伸的議題——「安老空間與福利社會」的矛盾與誤解,是須要正視和梳理,當中空間及建築元素是否可以進行改造及更新,而不必依賴福利制度的支援?從這條思路開始,建築師作為社會改革者(social reformer)的角色,應該在此時此地可以發揮其整合及創新的專長。

因此,在考慮及研究這個課題時,其總體概念是以「活老」(active ageing)為出發點,即透過提升及改善長者的健康、群體參與和生活保障,從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素(參照世界衞生組織的定義)。由此,我們可以分從四個方面進行探討及推展:

一、安老空間與社福基建;二、安老空間與醫護網絡;三、安老空間與住房設計;四、安老空間與創新產業。

然而,因為香港狹隘的生活空間及擠迫的城市環境,要達致「家居安老」(ageing in place)的理想,似乎遙不可及。不過,由於社會條件的改變,將有更多的「活老」社群通過不同的選擇,形成多元的社區形態,但在現時社福政策的框架下,要完善上述四方面的整合,必須以開創思維結合社區的特質,以先導計劃而加以實踐。

在企劃這項實踐的過程中,以微觀的長者生活空間為定點,通過研究式設計開發,可以拓展出多層次的起居保障。由生活細節的空間設計開始,轉化大型社福設施的興建為人性化的家居改善,使其老有所依。此外,在建立以社區為本位的基礎上,提供有系統的醫護網絡平台,以點狀的支援站分布社區內。

在進一步的發展中,可以從「安老空間」的單位原型開始,通過建築設計及社區營造的手段,在不同的新建及舊有住房進行策略性滲透,把「安老住房」有機地融合為社區的積極成分,並發揮社區關顧的互動精神,改變現時隱而不見、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達致「老有所養」的人文環境。最後,「安老空間」要突破空間制約、固有思維和社福框架,就必須因地制宜地配合香港的獨特條件,借助創新技術及產業配合,並把安老服務轉化為創新產業,結合先進科技、空間營造與人文關懷為社會的共同願景。

這共同願景必須建基於社會共識。從建築空間的角度,最有效凝聚共識的方法,是由可見的社區設施開始,讓市民能主動參與及親身體驗。這樣便有利在「安老空間」的議題上,締造一個由民間倡導、由下而上的健康市區發展模式。

正如筆者在「安老空間」宣言中所提及,形象化的社區平台「E-站」可作為上述可見的社區設施的先導計劃。計劃以長者半小時的步行腳程為依據,按選定地區的條件,策略性地建設「E-站」,有條理地編織一個有文化歷史內涵的社區網絡,並透過長者的參與,把綠色文化帶入社區。長者文化及綠色文化創新及有機地結合,能為社區創造新的機遇,亦為全民參與、締造社區綠色文化踏出重要的第一步。

在這以「E-站」為連結點的社區網絡,我們鼓勵長者在可達的情況下接觸區內的社群,這除了可以為他們提供適量的運動外,他們因此亦可與人分享人生經驗(例如技能分享、故事述說等形式),有助凝聚社區文化,並積極建立「長者價值」,促進「老有所成」的機遇。這種長者主動參與的形式,不但積極回應「活老」的概念,更可創造新型的老人就業機會,減低社會及政府的財務負擔。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本文章只代表個人意見,不代表學會立場。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