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5月4日

廖錦興博士 科網人語

格物致知 叩問蒼穹

地上戰爭未知何時了,空中又響起警號。北韓日前宣布準備發射第一顆自主研發的軍事偵察衞星,此舉引起鄰近的日本和南韓不安,日本防衞省即時部署防空飛彈作應對措施。美蘇太空競賽自上世紀中開始,至今已有90個國家參與太空經濟產業。

根據2022年美國太空基金報告,全球太空經濟產業總值為4690億美元(約3.66萬億港元)。2021 SpaceTech Analytics報告顯示,美國是太空經濟產業的大戶,投資總額共280億美元,涉及3086間投資企業,大幅拋離第二位中國的47.86億美元投資及122間投資企業。

太空經濟產業包括太空探索、載人探險、採礦等,衞星產業則涉及製造、地面系統、發射和操作等。太空投資者Seraphim Space表示,由於科技進步及系統升級,使有效載荷衞星發射到太空的成本,比45年前下降100倍,甚至1000倍,吸引大量衞星公司進入衞星發射市場。截至2021年,全球有超過一萬間太空經濟產業公司,涉及20個不同範疇,如導航、5G通訊、雲端服務、人工智能方案、先進製造、軟件開發等。

上周舉行第八屆「中國航天日」,主題為「格物致知、叩問蒼穹」,旨在傳達橫亘古今、飛天探索、尋求真理、格物永續等訊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於1992年9月21日才啟動,較美國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便開始科學探索太空,雖然晚了很多,卻在30年內獲得豐碩成果,絕對是後起之秀。筆者兩次在香港接觸國家航天科技事業,印象深刻。

2017年三位航天員楊利偉、景海鵬及陳冬訪港。2021年航天科學家團隊在香港理工大學演講,在講座中,航天專家分享了國家航天發展史及最新情況,包括探月工程、火星探測、中國國際空間站、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及北斗衞星導航系統。其中三大里程碑譜寫中國航天歷史:

1.嫦娥一號:2007年成功發射,是中國第一顆月球探測器;

2.神舟五號:2003年完成首次載人飛天,屬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

3.東方紅一號:1970年成功發射的中國第一顆人造衞星。

根據聯合國外太空事務廳資料,現時有8261顆衞星繞地球運行,當中只有4852顆(58%)仍處於活動狀態,而馬斯克的「星鏈」(Starlink)計劃,未來會把4.2萬顆衞星送上太空。目前,運作的衞星數量比航行的飛機還要多,圍繞地球已有2萬多件重量超過7600噸的殘骸碎片,問題讓人擔心。此外,每年有數以千計的衞星發射,若相撞則會引起「凱斯勒現象」(Kessler Syndrome),對地球將是一場生態災難。

廖錦興博士_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