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1月10日

郭樺 鄭宏泰

共存與躺平的理性分析

相較今年3月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大爆發,現時疫情已明顯受控。雖然至今每日仍然有大約4000至6000宗確診,社會對疫情的關注程度已大不如前。近幾個月隨着海外漸次放鬆防疫措施,坊間要求特區政府進一步放寬抗疫政策的聲音也不斷增大。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中大亞太所)近期完成一項有關新冠病毒病及政府抗疫政策的調查就發現,有接近七成(68.9%)受訪市民認為政府的防疫措施應當放寬,這個數字較去年9月不到五成的比例(44.2%)大幅增加。社會對政府抗疫措施的態度已從希望嚴防死守轉向要求放鬆共存。

自己及家人曾中招較撐抗疫

這個社會心態的轉變,與變種病毒造成的重症和死亡率下降自然有關係,但也值得注意當有大量市民在第五波疫情中曾受感染並在康復後的各種變化,嚴格的抗疫措施對很多人帶來的生計壓力,可能會逐漸超過對病毒的恐懼。在現時的疫情下,隨着曾感染人數的增加,政府的抗疫措施可能正從普惠性的制度安排,轉變為保護部分市民的制度安排。市民支持政府抗疫措施,可能也正從利己利人轉向需要兼顧利他的心理考慮。

基於中大亞太所的調查中,個人對疫情的關注程度和對特區政府防疫措施態度的幾項問題,包括受訪者是否關注疫情、擔心感染,以及是否認為防疫措施應當維持不變甚至收緊,和是否支持政府提高兒童和長者疫苗接種措施等回應,可以粗略建立一個支持繼續抗疫的指數,分數的範圍從0分到5分,分數愈高表示受訪者愈可能支持繼續抗疫。指數效度達到可接受水平(α=75%)。

從整體來看,支持繼續抗疫指數的均值為1.9分,處於較低的水平,顯示社會整體對繼續抗疫的支持程度不高。這樣的低分在當前人們對疫情習以為常,要求進一步放寬抗疫措施的聲音不斷放大的社會氛圍下不難理解。中大亞太所的調查就顯示,聲稱在第五波疫情中曾確診過的受訪者,比例接近四成(38.5%)。儘管每個確診者的症狀嚴重程度不同,但應可以說這一波疫情中確診過的受訪者或受訪者的家人,都為疫情付出過一定的代價。從理性的角度來看,「確診」已經成為一種「沉沒成本」(sunk cost)。在現時可知疫情條件下,理性人在確診並康復後(假設沒出現「長新冠」情況),應不再計較為受病毒感染曾付出的健康和其他代價,選擇繼續關注疫情或支持繼續抗疫舉措的可能性應當較小。

基於中大亞太所的調查數據,在控制受訪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政治傾向後,建立一個簡單的線性模型,分析受訪者及其家人在第五波疫情中是否曾確診與其在支持繼續抗疫指數上的得分之間的關係:假設兩個人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政治傾向上一致,在不考慮家人的情況下,曾確診過的受訪者在繼續抗疫指數上的得分與未感染過的受訪者得分的差距在統計學上不顯著(p>0.05),這說明曾經確診的受訪者並不會更加支持抗疫舉措,這符合視理性人將已受感染視為「沉沒成本」的理性選擇。

但在受訪者家人曾確診的條件下則卻有不同發現:不論個人是否曾確診,當受訪者家人曾確診,受訪者在指數上的得分會顯著高於家人未有確診者(p<0.05),也就是說,有家人確診過的受訪者會較沒有家人確診過的受訪者更支持繼續抗疫。如果進一步分析受訪者自己曾確診和家人確診的組合:自己與家人均未確診、僅自己確診、僅家人確診,以及自己和家人均確診。分析結果顯示,自己和家人均確診的受訪者,指數得分不僅顯著高於自己與家人均未確診者(p<0.05),也會顯著高於僅個人確診者(p<0.05)【圖】。也就是說,雖然自己確診過的受訪者不會進一步支持繼續抗疫,但當家人也確診過則反而會相對地更支持繼續抗疫。這看似不符合視確診為「沉沒成本」的理性選擇。

反映華人社會溫情柔軟一面

在現時疫情下,如果近四成市民已經感染新冠病毒,抗疫措施就從一種既利己又利他的制度安排,演變成一個更為利他的制度安排。受訪者在指數上看似矛盾的表現,一方面顯現的是已經付出過成本的受訪市民,在面對現時新冠疫情仍揮之不去,從個人利益出發的理性算計;另一方面則是當家庭成員的利益進入個人考慮後,反過來的利他選擇。這種看似有違理性選擇的矛盾現象,恰好說明香港社會所珍視的家庭價值觀仍發揮作用。這種自己「中招」無所謂,但緊張家人安危的情感,是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個人主義華人社會溫情和柔軟的一面。

很多人及其家人在第五波疫情中或多或少付出了代價,繼續支持政府的抗疫舉措難免再增加生計上的壓力,要求進一步放寬抗疫措施,甚至要求政府在面對當前已見「受控」疫情下傾向「躺平」,不難理解,亦可說是一種符合個人理性思考的選擇。反而更引人注視的亮點,是華人社會講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觀,香港社會在過去的歷史上總能找到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平衡點,在當前這個防疫抗疫的十字路口上亦應如是,值得政府和社會更全面和多角度思考。

郭樺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鄭宏泰是研究所副所長(執行)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