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0日
由香港中文大學及國際古生物學家組成的團隊,最近利用鐳射螢光成像(Laser-Stimulated Fluorescence;LSF)技術,在一塊有1.25億年歷史、中國出土的化石上,首次發現完整的恐龍肚臍,是科學界至今找到最古老的動物肚臍紀錄;該化石現正在德國法蘭克福的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展出,研究結果已在國際生物期刊BMC Biology發布。
鐳射螢光成像技術檢視化石
科學界早已知道恐龍是卵生動物,意味牠們應該擁有長形的臍部疤痕,但這項研究首度利用實際的化石證據,去支持這項假設。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兼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文嘉棋博士,利用其研發的鐳射螢光成像技術,重新檢視白堊紀時期一隻兩米長、兩足步行的草食性恐龍鸚鵡嘴龍的皮膚化石,呈現從未被看見的細節。他提到,化石於2002年出土,上面長形的臍部疤痕,附近有獨特的鱗片。這種臍部疤痕亦稱為肚臍,為首塊保有恐龍肚臍的化石。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理大眼視覺中心 研究五大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