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4月5日

鄧淑明博士 科網人語

應對精神海嘯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早期預警系統」發現,本港自殺個案由2月下旬開始攀升,至3月下旬達兩年高峰,期內「7天自殺估值」顯示每日有4人自殺,較去年同期激增一倍;在各年齡層中,以65歲或以上長者自殺個案最多。如果情況持續,一年可能會多達1400人自殺。

這宗新聞令人揪心。回想2003年「沙士」襲港下,也有多達1264人自殺,即每10萬人便有18.8人捨棄生命,是1981年至2020年的40年間最高紀錄。事隔19年,香港巿民的精神健康再次受海嘯式的衝擊。

社會事件加上持續兩年多的新冠疫情,要保持身心康泰,對很多人也是個艱巨的挑戰。心晴行動慈善基金去年中進行「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發現過半數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並不令人意外。該調查評估工作、學業、子女、身體狀況、家庭、人際關係、居住環境、財政狀況及疫情等對市民情緒的影響。

不過,與港大的分析結論不同,這個涉及逾千受訪者的調查結果顯示,「65歲或以上的長者、退休人士或有子女的受訪者精神健康較好」;反而「年齡介乎25歲至34歲、離婚/分居或待業的受訪者的精神健康顯著較差」。

世界衞生組織指出,精神疾病如抑鬱症,可引發生理疾病並引致自殺。世衞今年3月發表科學簡報,指在新冠疫情的第一年,全球焦慮和抑鬱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5%,當中最受影響的群組是年輕人和女性。

上述幾個研究結論各異,相信源於不同研究方法和時空地域,或者也反映現代人的精神健康千瘡百孔。

隨着香港社會對精神健康認知增加,相應的服務需求也上升。鑑於私家醫生收費不菲(調查指諮詢費每次介乎790至3000港元),許多患者尋求公營醫療服務(香港居民公立專科門診首次診金135港元,其後每次80港元)。

不過,醫生人數增幅遠追不上病患增長。過去10年,醫院管理局精神科服務的病人人數上升了45%,從2011至12年度的18.6萬名,增至2020至21年度的27.1萬。

可是,期間醫管局的精神科醫生人數僅增加16%,即390名,平均每10萬名市民只有5.2名政府精神科醫生,遠低於眾多中高收入國家。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2007年的數字,中高收入國家每10萬人便有15名精神科醫生。

綜觀政府近年在精神健康服務方面明顯增加了資源,在2020至21年度此範疇佔醫管局總開支6%至56億元,過去5年撥款上升了23%,但這是否足夠?平等機會委員會前主席陳章明教授表示,「精神病患者需要的不只是藥物和治療」,我們有否其他方法多管齊下,改善市民的精神健康?下次再談。

鄧淑明博士_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