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7月21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港版Nasdaq的啟示

千呼萬喚,被譽為「港版Nasdaq指數」的恒生科技指數(Hang Seng TECH Index)昨天公布詳情,不過30隻成份股清一色為內地企業,沒有一家港產公司,在國際股壇堪稱罕見。這固然反映本港科技業發展相對落後,但更重要因素在於市場體量和經濟定位。正如美斯不必勉強去打籃球,香港今後最佳角色是扮演「離岸科技中心」,在過程中若孕育出「港產獨角獸」就屬錦上添花。

對於恒生科技指數之誕生,應該分為股市和經濟兩個角度去看。先講股市,港股多年來被詬病「唔夠high tech」,過於側重金融和地產等傳統行業,長期以來只得騰訊(00700)加上金山(03888)和聯想(00992)充撐場面。不過自從2018年「同股不同權」改革後,來港上市的科技股愈來愈多,尤以阿里(09988)和美團(03690)兩隻萬億巨艦為代表,還未計昨日宣布IPO大計的螞蟻集團。

群聚效應吸引科企掛牌

據恒指公司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港股主板已有163家科技公司(歸類為「資訊科技行業」),佔整體股市市值由2017年的14.6%,躍升至33.2%,已成為僅次於金融的第二大行業,誰還敢說港股low tech?特別是近來全球科網股當炒,港股也幸好已經「科網化」,為大市注入不少熱鬧氣氛及成交額,否則若仍像3年前只靠「騰金聯」,恐相當冷清。

在此背景下,恒生科技指數應運而生,涵蓋最大市值30隻科技股,總市值超過10萬億港元,成為僅次於Nasdaq指數的全球第二大單一市場科技股指數,認真巴閉。該指數對市場的最大意義,是為基金公司和投資者帶來便利,可預期不少追蹤這項指數的基金即將推出,讓投資者一次過染指30大科技股,毋須逐隻揀,尤其適合海外及大型機構投資者,例如養老基金、保險資金等。同時,該指數亦有助打響港股的科技招牌,營造群聚效應,吸引更多科技公司來港掛牌。

至於經濟角度,不少人都留意到,該指數30隻成份股清一色為內地企業,港產公司欠奉,皆因這個指數是按市值為篩選標準,而且似乎不把電訊商和數據中心營運商視為「科技股」。截至昨日收市,最「輕磅」成份股是丘鈦科技(01478),市值約123億港元。相比之下,新意網(01686)市值141億港元,高於丘鈦、易鑫(02858)、網龍(00777)等3隻成份股,卻並未入選,或因新意網主打數據中心營運,形同「IT收租佬」,被視為「科技含量」不夠高。

另一隻港產股票是香港電視(01137),經營網購生意,符合科技性質,可是該公司今年股價飆逾100%後,目前市值仍徘徊65億港元左右,僅及丘鈦一半,想入選科技指數仍有漫漫長路。

講到底,港股市場的「科技指數」居然沒有一家港產公司,是否反映本港科技業發展落後?這實在無可否認,不過就像「美斯打籃球相對弱雞」,本身不一定是一個大問題,若勉強要催谷美斯追上NBA水準,便可能捉錯用神。

綜觀全球經濟體,能在科技業做出成績的不外乎兩類,一類是具有深厚科研基因、傳統、積累,例如芬蘭、瑞典、以色列;另一類是擁有龐大市場腹地,以中國內地和印度為代表。至於美國和日本堪稱兩者兼具,既強且大。

反觀700多萬人的香港,自開埠以來順應地理形勢成為商貿港口,在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建基於輕工業及電子代工業發展,或許有過很短暫之「科技升呢」窗口,但礙於工業北移及回歸問題等諸多因素,當時未能把握機遇,蘇州早過冇艇搭,現在再談急起直追顯得有點不切實際。

香港作為細小經濟體,產業發展必須考慮稟賦優勢,不可一味追求「大而全」。這不代表香港在科技行業沒有角色,只不過需要認清定位,包括扮演中國之「離岸科技中心」,提供股市融資功能以外,同樣重要是在行業標準、市場法規方面,擔當中外接軌橋樑。

扮演中國離岸科技中心

特別是眼下中美關係緊張,科技世界朝中國和西方兩大陣營拆分,但這對於中國實屬一大陷阱,容易像前蘇聯般跌入閉門造車困局。相反愈是面對打壓,愈應以開放姿態擁抱、融入國際市場。然而,中國一些行業標準(例如大數據、個人私隱處理)礙於戰略安全、發展階段等問題,未必可即刻跟國際無縫接軌,香港正可扮演試點和踏板。當然,大前提是香港仍能享有資訊自由、網絡自由,以及獲國際認可的獨特地位。

一如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之「科技升呢」窗口,香港今日發展為「離岸科技中心」的機遇也將稍縱即逝,某程度上這甚至可能影響中國國運。

至於能否孕育出「港產獨角獸」,不妨像美斯閒時練習一下籃球,當然是好事,港府及各界亦應該營造有利於青年從事科研及創業的環境,鼓勵他們追求各自理想,若能做出成績當然錦上添花,惟不必勉強催谷。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