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3日
近日美股和港股造好,筆者繼續持有早前分析推介的股票,另外撥出部分資金學習均值回歸的短線買賣策略。這策略並不適宜沒時間看市的投資者,除了實質操作不方便,也容易發生目光短淺因小失大的情況。筆者認為,短線交易其中一個最大用處是訓練克服心理障礙,從而幫助規避風險。
零售指標與資產價格背馳
人對於曾經持有的股票,不論是賺錢或蝕錢離場,現價若較離場高,未必甘心以更高價再買;若股價較離場時低,又擔心趨勢已完結。假如無法克服這種心理障礙,長線投資便必須承受較大的波動,有時會見財化水或賬面虧本。如果可以隨時隨地入場離場(條件是交易費用低和心理障礙細),就能降低所面對的風險。
投資炒賣之外,筆者也嘗試了解目前經濟狀況, 現下拋磚引玉,希望會收到讀者回應。
觀察所得,過去2至3個月零售店舖(尤其時裝店)的折扣很大,中高檔快餐店雖然價錢不變,卻推出銀碼細的餐點,讓人感到零售市道很差。同期樓價不斷上升,租金亦同步向上走。以往的經濟體,經濟景氣且銷售市道暢旺,樓價租金才會一同升,所以樓價指標就似經濟寒暑表,惟現在似乎不是那麼一回事。
實體零售生意差,因為網上商店搶了很多生意。至於資產價格上升,則與量寬和低息環境有關。金融海嘯爆發至今9年,零售指標和資產價格持續背道而馳,到底代表什麼經濟現象?
翻查香港統計月刊,第二季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為104.4。細看分類,食品為106.2(當中以外出用膳的指數較高,其他食品則接近綜合指數);私人房屋和公營房屋的租金分別為106.1和110.7;電力燃氣為99.7;衣履97.4;交通103.9;教育服務106.8;通訊服務99.9;醫療服務109.4。
教育及醫療費升幅超通脹
簡單而言,指數高於CPI,即物價升幅高於整體, 反之亦然。從上述數字可見,服裝、電力和電訊服務愈來愈便宜(早前一宗大新聞是電訊商劈價,上網費用大減三至四成);日常交通費和餐飲費用則與通脹看齊,但外出用膳較以往貴,教育和醫療費用的升幅遠超通脹。至於租金,當然亦超過整個通脹。
令筆者驚訝的是,公營房屋租金升幅竟然較私人物業高得多。如果薪酬升幅與通脹同步,租金、教育、 醫療和餐飲費用上升,分配於置裝上網等的資源就會減少。
數字反映短期而言,時裝和耐用品等零售業務不濟,食肆增長則與通脹同步,當中又以非中菜較佳 (統計月刊有相關資料),醫療和教育相關業務的前景好。怪不得近日有上市公司收購本地和內地幼稚園的新聞,商人的市場觸覺果然敏銳。
筆者腦中的幾個問號:上述資訊反映了什麼經濟狀況?當社會的產出大部分流入業主之手,他們的消費模式是什麼?資源會再流入本地經濟體成為正面循環嗎?能惠及社會各階層令社會欣欣向榮嗎?如果整體通脹和銷售升幅追不上資產價格的升幅,樓價是否仍能繼續上升呢?還望有高人賜教。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夜期盡快加入期權交易 |
上一篇: | 味精業見復甦 阜豐前景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