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9月29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投資生物科技 我買了教訓

筆者涉足投資超過40年,上周在〈筆耕24年 個人投資心得首揭秘〉的文章中分享投資貼士,遺憾地本人不少投資虧損收場,本周以此提供寶貴教訓。如今筆者逐漸覺得太側重生物科技行業,尤其過度專注規模較細的初創企業。筆者不少朋友也以這種漁翁撒網心態私下投資「黃金股」(gold stocks),若押注於10間細公司,他們預期當中一半將血本無歸,但寄望有兩三間公司能夠飛黃騰達,問題在於無法預先貼中贏家。

賺蝕靠人脈網絡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筆者深信生物科技將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並開始跟行內專家及分析師打交道,試圖了解業界發展,其後10多年間多次投資於這類企業。不過,生物科技業屬於長期投資,近乎沒有流動性,企業的發展速度通常慢於最初估計,單是等待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足以令人萬分沮喪。現時筆者投資的生物科技公司大多仍未上市,僅少數能成功掛牌,可是預計未來數年還有數以百計這類企業湧現。

筆者首先汲取的投資失利教訓,就是縱使企業擁有最佳技術,管理不善足以砸破一切。在業內遇到不少來自世家或高學歷人士,為人友善兼考慮周全,但不能與其他人合作,在發展路向和領軍人選等問題難以跟人取得共識。筆者還領悟到,人脈網絡就是投資於生物科技業的關鍵,必須建立能辨識及分享機會的人脈網絡。

再者,筆者傾向投資於未上市的小型初創企業,而捨棄指數型基金(index fund)。說生物科技初創小企約50%最終失敗收場,絕非誇張。除非指數型基金的投資比重以大型藥廠股票為主,否則一旦小型初創企業崩盤,基金就會被拖垮。不過,筆者追求多重回報,大型藥廠股票並非心頭好,通常以漁翁撒網方式小本投資於不同生物科技公司,然後靜觀其變。

多年前好友帶同患有腦癌的兒子前往美國達拉斯,與筆者飯敍。朋友熟悉生物科技業,閒談間提及曾看過生物製藥廠Bexion Pharmaceuticals的資料,該企業獲辛辛那提兒童醫院授權研發一種治癌藥物,正合好友兒子的治病需要。跟藥廠商討期間,筆者問投資於此能否加快藥物的研發進度,最初藥廠財務部說不,但藥廠候任行政總裁Ray Takigiku相信小額投資足以加速研發進度。筆者與數名朋友成功籌集資金,可惜該藥獲批上架前,好友兒子已不幸病逝。

競爭屬真正風險

癌細胞生長失控,在於能迴避細胞的死亡機制細胞凋亡(apoptosis),原理是觸發細胞凋亡的分子由細胞內壁轉移到外壁,令細胞不知何時死亡,並開始不停地增長,產生壞細胞。Bexion研發的藥物BXQ-350能找出觸發細胞凋亡的受體(receptor),通知細胞是時候死去。初步臨床測試顯示藥物安全,曾對罕見兒童腦瘤作測試,目前針對大腸直腸癌,並獲FDA針對罕見疾病的「孤兒藥資格」(orphan drug designation)認證。

雖然Bexion管理層對藥物的效能抱正面態度,但此反映投資者必須有長揸股票的耐性。筆者認為,投資Bexion的真正風險並非藥物是否有效,而是另一間藥廠更快研製出便宜和有效的同類藥物。埋首於治癌藥物的藥廠不計其數,誰是當中的最大贏家?或在10年後才揭曉。

美國生物製藥廠Galectin Therapeutics是筆者另一押注對象,此藥廠已經上市,同樣聚焦治癌藥物,正開發有關藥物用於肝硬化的可能性。第二期臨床測驗結果題示,50%接受試驗的病人對藥物呈非常正面反應,但股東覺得試驗成績應該更佳,藥物亦對食道靜脈瘤(esophageal varices)病人不奏效。目前Galectin對藥物作第三期臨床測試,並須於2024年完成。

Galectin市值僅略高於1億美元,若找到治療肝硬化方法,身價將會飆升。筆者把這項投資當作押注於期權(option),假如第三期臨床測試結果正面,當然感到雀躍;如果成績不理想,就當作是期權到期,期權為價外,過期作廢且價值歸零,當然投資者對虧損不會感高興。

美國老牌生物製藥廠MyMD致力對抗多種衰老相關的症狀和疾病,在官網公布口服TNF-α抑制劑MYMD-1的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針對因衰老或少肌症(sarcopenia)長期患有炎症的病人作測試,取得非常正面結果。治療少肌症藥物潛力強大,TNF-α抑制劑效能更高,過去15年筆者關注此藥的發展,留意數次出現反覆情況。此藥基本由煙草衍生物提取,而且總在實驗室白老鼠取得一流結果,但美國名醫羅意升(Mike Roizen)笑言橙汁對老鼠也起作用。

目前MyMD市值僅2500萬美元,身價暴跌得難看。不過,曾是全球最暢銷藥物的Humira也是一種TNF-α抑制劑,但具有多種副作用。MYMD-1未有重大副作用,而且屬於口服藥物,並非注射劑,因此生產成本較低。多名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及醫生曾參與MYMD-1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及甲狀腺炎(Thyroiditis)的第二期臨床測試,他們對研究的熱誠令人鼓舞。筆者是Galectin的小股東,對少肌症測試結果最感興趣,但藥物是否有效就要耐心等待。

預期鈾有「大動作」

美國藥物研發公司Cristcot仍未上市,其官網最少過去3年都沒有更新。該公司研發針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施藥器,將公布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這是筆者另一項小投資,希望公司將有一天上市或被收購,同樣當作是期權投資。

筆者並非黃金狂熱分子,在本世紀初金價跌到一代人未見的低位時入了不少貨。筆者不視買金為投資,若筆者兜售黃金,只代表本人或全球經濟陷入絕境。寧願金價跌至零來換取全球繁榮蓬勃,但恐怕未能如願。

早前筆者跟一班知名投資者及交易員進行集體視像通話,對沖基金Praetorian Capital創辦人庫珀曼(Harris Kupperman)預期,未來數年鈾(uranium)將有「大動作」。筆者會買入鈾ETF,視乎價格,可能大手入貨。

10年前,筆者撰文預期日本央行必須把其債務貨幣化,當時筆者指出曾用此招的國家本身貨幣都會崩潰,相信日圓在找死。筆者當時買入10年期日圓期權,預期滙價最少貶至200日圓兌1美元,行使價(strike price)為130日圓。

令人詫異的是,隨後日圓曾經更加強勢,且維持一段長時間。今年較早前,筆者眼見期權快到期,日圓處於行使價,決定扯白旗投降,未到期就平倉,只能取回一半投資。筆者行錯棋,如果忍耐到現在才出手就有錢賺。筆者缺乏交易員鋼鐵般的意志,回想起來,看來找死的是自己。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