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7日
一場黑雨,引來牆塌山崩,更突顯出僭建與霸佔官地問題,令人關注斜坡與地界的關係。可是,單是斜坡已問題多多,再加上地界的複雜性,致使問題更加糾纏不清,其多元幻變亦難以簡易用筆墨描述,且就一己認識略為一談。
斜坡之所以受港人關注,要回推至51年前即1972年的特大雨災,導致秀茂坪的塌泥慘劇以及寶珊道塌屋事件。當時港府痛定思痛,成立了土力工程部門,致力於鞏固斜坡事項,歷年後頗有成績。至1996年,當局更擬統一紀錄,記載所有政府或私人的斜坡,公開讓人參考,當時是由地政總署招標顧問公司執行製作,所有斜坡都編有號數,描繪在1比5000的地圖上,共約5.4萬個人造斜坡。
可以想像的是,這樣小比例的地圖,只能有示意性質,斜坡實質位置形狀與面積固然粗略,它與地界的關係更難望表達清楚。當時行內的土地測量師已有提議此圖需要提升質素,以較大比例顯示內容。然而,這類提議一如許多地界項目的既往,以時間資源等理由不獲接受,有當權者則表示,個別斜坡需要處理時自會另行特別測量。如是者,便成為另一「急就章」形式的產品,它亦有一個英文項目簡稱作代表(SIMAR,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of Maintenance Responsibility of Slopes in the Territory)。
自此以後,這地圖確有更新,因繪圖科技發展,儲存及傳送資訊不再受制於傳統紙張形式,繪圖比例容易放寬,所以現今這斜坡紀錄已演變為1比1000的圖,斜坡數目亦略增至6萬個,包括4萬個政府斜坡及2萬個私人斜坡,市民可以上網查閱;項目名稱亦略改(SMRIS, Slope Maintenance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System)。
這樣的斜坡資訊系統,無疑較原型的SIMAR有所改良,惟始終不脫索引圖的性質,讀圖者看到的是一幅幅顏色範圍代表斜坡,且註有斜坡編號,以及所屬是私人地段或政府部門。然而,每一斜坡的確實界線及它與地界的關係,仍難超越圖則所可達到的精準度,對於地段的使用與發展的影響,資料仍不足夠,難怪連同這斜坡資訊傳至網上用家時,附有一大段「免責聲明」,旨在提醒公眾,使用該資料時,有任何損失或損害,政府絕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等等。所以一地之界有否與斜坡分離或結合,不能純靠這斜坡資訊系統作實。
關乎斜坡,卻以平面圖則來表示,本已是一大缺陷,因為斜坡乃一傾斜面,其結構、佔用空間及安全(或危險)程度,全繫於它的斜面本質。斜坡一旦繪畫在平面圖上,其高矮陡峭、懸垂平順都不能表達出來。高危的斜坡或護土牆多是垂直高聳,面積廣闊,偏偏佔用平面不多,顯示在圖上,很可能只是狹長一條帶狀地段,令人誤當不起眼之地,讀圖者應小心留意。
這現象讓筆者想起一段舊事,遠年前在一宴會上偶遇楊振寧,談不到幾句,他便問:「你們測量師怎樣表述斜坡的面積?」我答道:「這要看所求面積作何用途,若是一般的土地買賣,畫則估值等,自是投射至平面的面積;但為斜坡油漆噴漿或修葺保養,則必要計算它的斜面實數。」現在因山泥傾瀉引來的問題,當亦作如是觀,維修斜坡的費用自要計斜面;而僭用政府地的面積,當只說平面面積了。
斜坡的面積範圍、地貌形勢已這麼複雜,加上地界問題,自然構成更多樣用地模式,下文續談。
梁守肫 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藝里坊.2號租值回報3.5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