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5日
「我曾經歷低谷,希望可以陪伴、幫助正處於痛苦的人,走出谷底。」
資深精神科外展社工饒文傑(Francis),中學時父母離異,以致情緒困擾,出現行為問題,幸獲學校社工長期輔導和跟進,在鼓勵下開始參與義工工作,助人過程獲得滿足感,啟發他成為社工。
擔任精神科外展社工16年,接觸無數精神病患者及康復者,今年出版著作《外展精神科工作血淚史》,揭開每宗個案背後的辛酸故事,讓社會大眾了解精神健康及情緒困擾,不單靠藥物治療,更需要身邊人的接納、支持和關懷。
Francis在香港浸會大學修讀社會工作系,實習時被派到一間精神健康中心工作,輔導精神病康復者,發現大部分人性格單純善良,只是過去遭欺凌傷害,才使行為出現異常,卻為此背負着沉重標籤或歧視,對他們不公平。Francis決定畢業後以精神病康復者作為服務對象,幫他們融入社區,消除外界的誤解。
起初,饒文傑到長期護理院照顧患精神病長者,他們欠缺自理、認知能力,須花很多時間溝通。累積兩年經驗,饒文傑轉為外展社工,第一個接觸個案是一名懷疑有囤積問題的伯伯,他因為撿拾大量物品回家,導致與太太關係欠佳。
「作為社工,需要了解一個人背後故事,才能評估他是否有精神健康問題。伯伯願意跟我傾談,對答如流,我不覺得他精神有問題。透過溝通得知他成長艱苦,所以經常拾東西回家,填補內心不安。反而真正要處理的是他太太的不滿,調整兩人之間期望,改善關係。」
初出茅廬被罵
初出茅廬時,Francis少不免撞板。「遇過年約三十多歲男人,有妄想症狀,覺得自己被迫害,街上許多人望向他。」
那時Francis經驗尚淺,直接問對方:「你有沒有想過是病?」結果被對方罵個狗血淋頭,事後饒文傑反思:「我不應與他爭辯,而是體諒對方的感覺和經歷。」Francis又對自己說:「其實對方不想這樣(罵人),只是太辛苦,想宣洩!」
社工面對個案出現重大危機,就會以「爆Case」來形容,他最感觸是入行第二年接觸一位伯伯,獨自照顧患有腦退化症的太太,不堪長年累月壓力,讓伯伯患上抑鬱症,出現輕生念頭。
Francis立即帶伯伯前往急症室求醫,入院治療數月,抑鬱症病情明顯改善,於是院方准許伯伯農曆新年前出院,與家人共度佳節,再返回醫院接受治療。「怎料,年初四收到伯伯家人電話通知,他在維港放煙花之際,跳樓輕生。」
收到噩耗那一刻,Francis驚訝不已,整個人呆了,躲在公司廁所痛哭半小時,不斷質疑是否自己問題?為什麼不能做得更好?「差不多一星期才平伏心情,不停找朋友傾訴,很感謝上司安慰,說自殺是一個複雜行為,不容易察覺,做好本份、問心無愧便足夠。」
Francis亦遇過一個十多歲年輕人,自幼被父親毒打,上學被同學欺凌,出來社會認真工作,卻被取笑為「廢青」,無論Francis如何努力開解、鼓勵他,周邊環境的否定,使他最終選擇離開世界。
「十多年精神科外展服務,平均每年有一個輕生個案,譬如前一天下午才約對方見面,言談甚歡,豈料翌日收到電話告知,對方在前一晚跳樓身亡,非常心痛,試過萌生放棄(當社工)的念頭。」
後來他漸漸想通:「自殺不關乎勇氣,而是當事人實在太痛苦,加上許多環境因素影響,我們未必能改變對方。我們不是神,亦非聖人,並非每宗個案都可成功解決,只能盡力陪伴、幫對方疏導情緒。」
接受人生無常
高峰期Francis手上多達八九十宗個案,一天最多與4人會面,相當吃力。「如果是嚴重個案,盡量一天處理一宗,有時從工作中吸收很多無力感、負能量,感到吃不消。」社工也是人,也有感性一面,他聽過不少遭遇,被觸動到眼濕濕。
「有名兒子一直忙於工作,未能抽空帶媽媽旅行,直到有天媽媽游泳遇溺,他感到好難過,我默默在旁一起流淚;也收過一位居於板間房的年邁父親求助,請我幫他輔導患有妄想症狀的兒子。這個兒子覺得被人監視,經常躲在被窩,爸爸為鼓勵兒子外出,即使七八十歲行動緩慢都堅持陪兒子行山。我知道那兒子喜歡藝術,以漫畫打開話題,獲得信任,他康復後成為藝術家,父親卻過世了。大家都深感難過,所以,珍惜眼前人很重要。」
饒文傑曾閱讀心理學家萬家輝博士著作《比喻的力量》,獲得很大啟發:「書中提到人生總有問題解決不了,包括親人離逝、突如其來的病痛,唯有學會接受人生無常,集中做好自己可以掌握的事,即使我未必可幫到每個人,但知道總有人等待我去幫忙。」
從事精神科工作16年,Francis曾獲2010新秀社工獎,努力獲肯定,成為他更投入工作的推動力。他時刻提醒自己能力有限,要懂得從工作中尋找意義,並調整心態,例如跑步、踢波減壓。「太太也是社工,無論工作多辛苦,仍有家人支持,正如我常對兒子說,有什麼事都不要緊,爸爸媽媽是最強後盾。」
他難忘一套電影《有你終生美麗》(A Beautiful Mind),講述一位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美國數學家,奪得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患精神病是件非常難受和辛苦的事,然而, 他可以與疾病共存,實現自己夢想。」
Francis又成立復康足球隊,曾身兼領隊,帶領精神復元人士參加足球比賽,並聘請甲組足球教練坐鎮,鼓勵他們重拾信心。多年來Francis馬不停蹄到學校、社區進行精神健康教育講座。他亦擁有網上電台主持、話劇監製、微電影編導及演員等多重身份,每年策劃大型共融話劇,更身體力行參與演出,推廣精神健康,希望減少社會對精神病的污名。
「近年藝人分享抑鬱症經歷和傳媒報道多了,大眾對精神病患者及康復者的接納較以往高,然而對一些重症,譬如精神分裂、思覺失調仍有很多迷思。」於是,Francis撰寫《外展精神科工作血淚史》一書,寫出每位精神病患者背後有血有淚的故事。另外,他還參與拍攝精神健康短片,明年1月將舉辦以創傷與失去為主題的浸沉式展覽和話劇,讓普羅大眾接觸更多精神健康資訊。
撰文:林艷虹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