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1日
法國歷史上的德雷福斯事件(Dreyfus Affair),相信大家都聽過。法國猶太軍官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於1894年被指控洩漏軍事機密給德國,被軍事法庭判有罪入獄。事件是法國反猶運動在十九世紀末的高峰,其中傳媒發揮出足以影響輿論和法庭判決的威力。雖然後來發現證據不足兼不可信,高等法院並於1906年還德雷福斯清白,但反猶運動的趨勢已成,一去不返了。
較少人知的是,在事件前的兩年,發生了一件重大的金融災難,早已激起反猶情緒,德雷福斯事件只是再上層樓而已。
根據鄂蘭在《極權主義的起源》中的記述,成功集資建成蘇彝士運河的Ferdinand de Lesseps,憑着其名氣再接再厲,在1880年成立公司計劃興建巴拿馬運河。搞了好幾年,無甚進展,人財損失皆慘重,到1889年正式破產,一眾投資者血本無歸(維基百科有提到實際金額,但來源不詳,不足信)。這家公司所以能夠大量集資,除了靠de Lesseps號召力,亦因為法國政府多次批出貸款支持,予人安全可靠的印象,投資者才放心持有其股票和債券。破產以後,矛頭先是指向de Lesseps本人,批評他管理不善、貪污浪費之類。
買通議會及政府的豪賭
生意失敗乃是常事,投資損手也是平常,事件被稱為巴拿馬運河醜聞(Panama Canal Scandal),是因為在兩年之後,有報紙揭發de Lesseps為了爭取政府貸款,多年來一直在賄賂傳媒、政府、政客。記者和高官收錢不算震撼,最令大眾驚訝的是,在民選議會中,竟有一半亦即過百名議員收過賄款,齊齊唱好運河,合力把公帑私帑掉進無底深潭。若果沒有政府的支持,以及隨之而來的私人投資,de Lesseps極具野心的計劃其實早已泡湯。沒有行賄,政府就不會慷慨解囊,就沒有更多平民百姓投資者「入甕」了。
鄂蘭也在書中提到,行賄規模如此巨大,涉及的交易費用相當可觀。de Lesseps想政府批出貸款,當然不可能親力親為,跟逐份報紙逐個議員交涉,而是要透過中間人打通天地線。貸款到手,賄款加佣金,七除八扣後可能所餘無幾,更慘的是付費以後,貸款被否決,白白損害股東利益。這種手法,性質跟不斷借高利貸「博一鋪」甚為相似,能夠買中的時間不多。奇蹟未能及時出現,投資計劃就要向現實低頭了。
猶太金融陰謀的解讀
事件中行賄的公司管理層和受賄的政客,後來只有極少數被檢控,被定罪的就更少。這些人沒有是猶太裔的,為何這件事會把本來小眾的法國反猶運動推向主流?原來揭發事件的那份報紙,特別提到作為行賄中間人的是3個法國猶太人。事件隨即被解讀為猶太人暗中控制法國政治制度,意圖掠奪法國人財產的一個金融陰謀。
危機之時,人心惶惶,陰謀論特別容易流行,加上身家蒸發,憤怒需要宣洩,那3個猶太人就順理成章地成了眾矢之的,受到的注意和譴責遠超過其他有份參與的非猶太人。幾年之後,帶頭指控德雷福斯的,也是那一份報紙。
時勢愈動盪不安,陰謀論愈有市場,古今中外皆然。百多年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不久之後馬多夫(Bernie Madoff)就因策劃龐氏騙局被判入獄150年。由於馬多夫是猶太裔,符合貪婪的種族定形,當時就有兩個政治學者作了一個小型調查,問題是:「猶太人需要為金融危機負上多大責任?」可選答案為沒有、小部分、中等程度、大部分、絕大部分。調查發現,在非猶太裔的受訪者中,有四分之一認為責任是中等程度或以上。
更有趣的是,經常提倡包容的民主黨,其支持者歸咎猶太人的比例比共和黨支持者明顯地高(https://www.bostonreview.net/articles/state-of-the-nation-anti-semitism-and-the-economic-crisis-malhotra-margalit/)。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Greed & Fear 切忌不甘心 |
上一篇: | 美日利率前景主導滙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