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9月19日

陳雅妍 建築思話

樂齡共融 建設幸福城市

房屋局為提升現有及未來公屋居民的幸福感,推出一系列「共築.幸福」項目。包括制定公營房屋「幸福設計」指引,希望能夠創造更舒適的公共空間和屋邨環境。先導計劃階段將於5條屋邨進行;另外10條屋邨會進行「繽FUN屋邨計劃」和「綠綠家園」計劃,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雖然幸福感非常個人,而且難以量化,但房屋局透過聘請了一個跨專業的顧問團隊,計劃研究並量化以上指標,去衡量政策的成效。顧問團隊透過訪問居民,歸納出一共八個「幸福設計」的要素:包括樂齡、跨代共融、社區聯繫、活力、綠色、城市連結、配套及形象。通過粉飾大廈外牆、美化和小型工程等改善環境。開放更多草坪,讓居民享用更多活動和聯繫社區的空間。透過制定及量化「幸福設計」指標,希望能夠重塑公屋社區的鄰里關係,並實現跨代共融。

去年本港65歲以上長者人口已經達致152萬,超過香港總人口的兩成。隨着高齡化的趨勢,長者人數將持續上升;並估計於2037年達到258萬,即每10個人便有3名長者。香港現在的生育率亦是全球最低,只有0.8,這使得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為嚴重。香港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如何能夠照顧社區中的長者,建構樂齡社區並做到跨代共融,成為迫在眉睫的議題。

事實上,幸福不需要刻意去營造,它往往就隱藏於生活的細節裏。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看,建構一個包容友好的城市,需要關注到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讓所有年齡和身體條件的市民,都能夠無礙地享用公共空間,並擁有被尊重和有意義的生活。筆者訪問了一位於灣仔區生活50多年的輪椅使用者之照護者,並從他身上得到以下啟發。

香港的舊區街道設計,並沒有充分考慮到輪椅使用者的需求。部分街道過於狹窄,僅容得下一人通行。就如灣仔道籃球場上方,一段只有1.4米闊的路,顯然是輪椅不宜。驟眼看似寬闊的街道如愛群道,對於輪椅使用者來說,仍然是顛簸不平。走到文青熱愛的大坑區,街道以井字形分隔,輪椅需要不斷上落路壆,為輪椅使用者和推嬰兒車人士製造不便。而且香港的雨天、大風或酷熱天氣之下,也會妨礙輪椅使用者外出。

真正樂齡友善的城市,應該讓任何人都能安全及暢順地到達每一個角落。屋宇署的《暢通無阻的通道2008》設計手冊,對於新建成或改建的建築物,提供相對應的規範及指引。但建築物以外的街道及社區,並沒有相應的規範,只是於新建社區時會顧及傷健人士的需要。希望「幸福設計」指引,能夠以公屋作為一個試行點,將來拓展至整個城市的街道規劃及設計上,照顧不同使用者的特殊需求。

在後疫情時代,不同城市也在推廣「一小時生活圈」概念。透過完善的交通網絡、醫療及社區設施;讓不同年齡層的市民,能在短時間內滿足衣、食、住、行等工作及生活所需。受訪者建議設立「一站式」的長者服務大樓,不僅提供日常護理,也設有緊急醫療、物理治療、復康等設施,讓銀髮族可以安享晚年。並且考慮到生命終結時的需求,提供殯儀服務;讓長者可以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下,經歷生老病死,盡量減低對離世者的不便。

硬件設施只是其中一方面,關懷長者的精神需求,絕對不容忽視。定期探訪及關懷獨居長者,讓他們與社區保持社交聯繫,有助預防抑鬱甚或孤獨而死,另外亦可以學習荷蘭安老院舍的營運模式,讓年輕人到安老院當義工;與長者交流以換取免費住宿,雙方也得到裨益。

香港也可嘗試老幼共融的社區模式,把老人院跟幼稚園設施合併起來。不但可以共享公共空間,舉行不同幼兒及樂齡活動。小朋友用活力去感染長者,長者同時能夠陪伴及教導小朋友;透過老幼互動,達到雙贏。樂齡及跨代共融的措施,有效減少老人心智退化、降低疾病與死亡的風險。共同塑造關愛社區,讓不同年齡和需要的市民,都能找到歸屬感和生活樂趣,共建一個幸福美滿的家。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