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5月24日

習廣思 信筆攻略

美日科技股跑出 中資網企獨憔悴

美國總統拜登與共和黨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就債務上限問題周一重回談判桌,雖然並無公布達成任何協議,但雙方對最終取得共識均感樂觀,這似乎是在為市場派發定心丸,亦代表雙方都尚算理智面對債限。在本周五重要通脹數據公布前,美債息仍在上升,10年債息飆至3.72厘以上,息口前景未明之際,美科技股卻持續跑贏大市,投資者風險偏好與聯儲局鷹派言論不太相符。

輝達食正AI熱 今年股價倍升

道指連跌兩個交易日,納指100則再創13個月新高,納指年初以來跑贏道指的幅度【圖1】。兩大指數出現分化已不是近月的事,過去二三十年納指一直都在跑贏傳統藍籌股,一來美國科技巨企的確發展迅速,且壟斷一些行業,Google在搜尋器市場、Amazon在網購行業,以及蘋果在手機和應用方面都跑贏同行幾條街。

 

新冠疫情後,科技股曾進一步大幅跑贏,因居家工作(WFH)令科技應用更加普及。科技股今年強勢,另一個原因是AI盛行,即使仍有不少人認為這不外是另一個泡沫,但AI應用的確改變了很多行業生態。為行業提供大量晶片供應的輝達(Nvidia),今年來股價升幅不止一倍,是AI熱潮下最受惠股份之一。

傳統上,科技股在低息周期時表現較佳,因資金通常在低息期追逐更高風險投資;反之,在加息周期或高息期,科技股通常表現較不活躍,反映經濟正在減速,且資金有更多保守選項,例如存款或買債,收取高息。當下的科技股強勢有點反常。

今年以來,納指100表現最佳的股份,最強的是輝達,累飆113%【圖2】;其次是Meta,上漲104%;晶片商超微AMD大升63%。其他大市值巨企升幅亦不小,例如電動車生產商Tesla抽高46%,Google母公司Alphabet漲39%,Amazon上揚38%,蘋果升34%,微軟進賬32%。

 

納指年初至今累漲兩成,日股升幅也相若,唯獨港股不濟,錄得輕微跌幅,恒生科技指數表現更差,下挫約9%。同樣是科技股,不論是投資日本抑或美國,都可以輕易取得佳績,就算未能押中升幅最勁的股票,單買指數或ETF回報都可觀。

相反,香港上市科技股中,以往的明星股今年以來跌幅甚大,美團(03690)回落24%,京東集團(09618)急插37%,去年表現上佳的阿里健康(00241)跌了26%,軟件股金蝶國際(00268)也挫31%,一來一回,買中美日科技股,同買錯中國科技股,回報差距天與地,一個錯誤決定,可以令資金由大賺變勁蝕。

歸根究柢,中國科技股以往透過互聯網高速擴張,從各行各業中賺取暴利的日子已成過去,隨着地產市場陷入低潮,內地消費及勞動力市場大不如前,科網股再有創意及動力,都不易重新取得佳績。

日前公布業績的短視頻股快手(01024),算是少有業績優於預期的企業,且公布了股份回購計劃,但這亦不易扭轉劣勢,該公司今年來股價仍錄得逾兩成跌幅。

大行薦中概股 市場不受落

大環境如此,揀股再叻都很難在這個市場賺錢,不過,個別券商仍大力推薦中概股。瑞銀發表研究報告指出,超過80%的MSCI中國公司披露首季業績,整體淨利潤按年增長7%;非金融行業純利(不包括互聯網)按年下跌3%,高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工業企業利潤大減21%。

上游企業的盈利按年跌11%,而由於國企在上游行業的權重較大,其利潤在首季持平。下游行業的盈利增長略升至2%,預計未來幾個季度的盈利將進一步改善,因為較低的商品價格帶動毛利率提高,而目前毛利率仍處於歷史低位。

該行認為,由於成本控制,內地互聯網行業在首季的盈利表現最為強勁,很大程度上推動指數首季盈利增長。

從中國科技相關股份近期表現來看,暫時仍未看出今年首季企業盈利可以推升到股價,畢竟影響股票價格及估值的因素很多,由資金到市場信心都是很飄忽的概念,資金既然唔肯押注中概股,必有其理由。

今年以來科技股也有一些亮點,電動車股理想汽車(02015)累漲46%,聯想(00992)及中芯國際(00981)則分別升21%及17%,是少數大幅跑贏的股票。

重發遊戲版號 網易最受惠

網遊股中亦有跑出的股份,網易(09999)今年以來升了17%【圖3】。日前,國家新聞出版署公布了今年5月國產網絡遊戲審批版號名單,共86款遊戲過審,數量與4月持平。這已經是連續第四個月版號發行數量保持在85個以上。今年以來,版號發放數量累計已達376個(含27個進口版號),其中近3個月,版號下發總數為285個。去年全年,發放的版號數量為512個(含44個進口版號),意味近3個月的版號量已達去年全年的一半。

 

國家重新下發遊戲版號,有利於行業發展,騰訊(00700)及網易最受惠,而且官媒也較少打壓打機活動,反而稱打機與AI發展場景具有發展契機云云,這可能是相關股份的利好催化劑。若係都要挑戰港股這一高難度市場,遊戲類股可能較有機會。

散戶一向愛捕捉落後股,拒絕追升,應該唔多願意追買美日科技股,反而貪平買中資科技股,若果細心研究,或可以在弱市中找到機會,但賺錢真的不易。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