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0日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日前舉行會議,除了備受爭議的「簡約公屋」首階段撥款,也審議了相對較少人關注、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負責開設有時限編外職位的申請。有關申請一共涉及3個高層職位,包括1個首長級第3級的工程總監/首席政府工程師和1個首長級第2級的政務主任,以及1個首長級第1級總工程師職位,而3者都是專責與西九文化區相關的政策和工程監管工作。
該3個職位其實存在已久,其中較高級的2個職位早於2010年開始設立,於2014年再增設餘下的總工程師職位,3者原定只維持4至5年,但隨着與西九相關的政府工程不斷延期和延誤,有關職位的年期亦多次延長。現在政府再申請將3個職位一次過延續多5年,至2028年3底為止。換言之,該3個本屬臨時性的編外職位,合計將開設長達14至18年之久。
筆者支持保留首長級第2級的政務主任和第1級的總工程師職位,但對於最高級的首席政府工程師則投了反對票,主因是有關職級與職位的職責,理應是為西九文化區的政府工程制訂相關的政策、制度、程序和標準,沒理由花了超過10年時間仍未能妥善完成有關工作。
局方強調西九相關工作複雜而繁多,但當中較複雜的西九大型地庫,其結構工程據悉已基本完成,餘下工作主要是如何與地面的各項設施及鄰近地區做好配合連接,確保將來往返文化區的人流和車流可保持暢順。有關工作是否繼續需要這樣高級的工程專業官員呢?是否可以由較其他政府同事及西九管理局的工程團隊來分擔呢?
至於其他道路、天橋、隧道、碼頭及渠務等工程,內容並不複雜,剩餘工作大部分僅涉及工程技術和施工問題,是否仍必須由一位年薪高達270萬元的高層官員繼續每日專責監督呢?是否不可能改由其他現有工程人員兼任呢?對此,筆者有很大疑問和保留。
事實上,整個西九文化區的發展歷程,亦與該3個職位一樣不斷延誤。該計劃早於1998年提出,但期間因「單一招標」爭議而一度推倒重來。及至2008年政府注資216億元成立西九文化管理局,才確定現有的發展方向和模式,令該幅極為罕有的臨海市區地王白白曬了10年太陽。
現時大家提起西九文化區,最廣為人知及受到市民和旅客歡迎的,主要有故宮文化博物館、戲曲中心和M+視覺藝術館。其實按照原定計劃,整個文化區將興建最少17座不同類型的文化、娛樂及商業設施,但工程開展了十餘年,大部分設施仍未見蹤影。即使只看已建成的設施,其行人連接性亦欠佳,擁有無敵維港海景的海濱長廊也遲遲未能貫通。
再者,也有部分原定由西九管理局負責興建的設施,因資金不足或其他原因改由政府以公帑興建。此舉不單偏離了原定的自負盈虧發展模式,亦往往因政府審批程序繁複而拖慢了發展。而管理局與相關政府部門同時委聘了大批工程人員和顧問公司,負責推展和監督在同一塊土地上進行的不同項目,不少人覺得有關安排架床疊屋,事倍而功半。
誠然,上述提到的延誤理由和轉折,有部分並非政府或管理局可以控制,例如因高鐵工程延誤而延遲向西九交還發展用地、整體工程價格上升,還有疫情和市道逆轉等等。但從「以結果為目標」、以市民實際享受到的成果角度觀之,整個西九文化區的發展速度實在差強人意,筆者甚至認為是不及格!
最令筆者和不少市民感到不合邏輯的是,每當有某項政策或工程出現延誤,彷彿政府首先會做的,並不是致力追回進度或追究問責,而是向立法會申請延展相關臨時職位的年期,有時甚至要求開設更多高層監管職位和追加更多撥款。
在本月初舉行的全國人大會議宣布,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將統一精減5%的人員編制,收回的編制主要用於加強重點領域和重要工作。有內地評論指出,政府機構人員編制並非愈多愈好,如果部門人員冗餘、機構臃腫,就有可能發生「九龍治水」,多頭管理和「三不管」並存,人員權責出現重疊、不清、缺失等問題;長此以往,就會阻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
筆者無意要求香港的公務員編制也劃一精減5%,但有必要全面提升各部門、各層級官員的績效和積極性,真正做到以結果、成果,還要以落實時間為目標,改變人手編制只有加、沒有減的趨勢,戒除部門做得愈慢、愈差,就愈要用更多人手和花費更多公帑的文化!
立法會(建測規園界)議員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