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3月30日

李子衝 觀潮篇

三隧分流可行嗎

政府三隧分流的建議是否可行?我們要思考連串問題。究竟三隧分流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解決過海隧擠塞。為什麼要避免隧道擠塞?交通流暢自然是增加社會效益,因此最終目標是強化整體社會效益!實際上,隧道每一分錢的收費,都在削減社會效益。航運交通界一直倡議,所有隧道不應收費,就如最後落成的屯赤隧道,連帶青嶼幹線同樣免費。

大家都明白,管制交通,以收費避免塞車,也是增加社會效益的一種方法,不過這樣做太負面,開源節流,總以開源為先。以前曾經提過,大禹治水,是疏導,不是障水,不是築堤擋水。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建幾條過海隧道,或者跨海天橋,增加汽車流量,不是提高收費(紅隧與東隧),限制使用,完全是本末倒置。

以上海為例,浦東開發(1990年),浦東、浦西隔江連接十分重要。有一段時間,黃浦江的隧道,既收費,又塞車,社會怨聲載道,今日交通暢順,同時免費通行,帶來社會效益,特別是運輸成本,不用隧道費用負擔,實在是提升競爭力,公眾得益。辦法很簡單,多建隧道橋樑,貫通交通。

根據資料,第一條跨江隧道,打浦路隧道在1971年建成(香港紅隧1972年),目前已經有超過16條市政公路隧道,還有規劃興建中的隧道。1976年建造了首座松浦大橋,現在有12座市政公路大橋,換句話說跨海通道接近30條。回看香港,我們最後一條海底隧道是西隧,在30年前興建,之後便停滯不前;雖然上海的幅員廣闊,和黃浦江面距離與香港的維多利亞港不同;相比之下,我們還是有點汗顏。

面對現實,香港現在有三條海底隧道,今年8月政府全面擁有之後(西隧8月交回),如何運用才最合乎社會效益呢?首先指定商用車輛,例如專營及非專營巴士、的士、小巴、貨櫃車、重型貨車等全部免費,原因是這樣可以降低公共車輛的運輸成本,減低人流、物流財政上的負擔,最重要是這等車輛不會在沒有經濟活動下隨意出行,就算免費,也不會引動過量使用隧道,不會無端遊車河。在供應不足情況下,私家車自然是受限對象,商用車應該獲優待。

解決塞車應全免費用

其次,政府不應急於推行「633」、「644」計劃。這兩個計劃紅隧、東隧都加價(第二階段有非繁忙時段優惠),並且在今天缺乏數據下訂定。公眾明白三條過海隧道流暢是社會的最大效益,邏輯上收費最平,而又可以交通暢順,才是真正最大效益,因此應該在所有隧道,以及車輛能夠實行不同時段收費才執行。

有一個假設,收費愈低,隧道愈多車使用,愈會造成交通擠塞。這個道理是必然的,但是收費和塞車的臨界點如何釐定呢?胡亂實行「633」、「644」可以解決問題嗎?因為在經濟暢旺的時候,汽車使用者(特別是私家車)消費能力強,自然多駕車,多使用隧道,理論上隧道收費要跟隨香港的經濟靈活處理。

另一個假設,隧道的最佳使用量是設計飽和點的120%,每條隧道的收費和這個流量掛鈎,維持三條隧道的目前收費,高於飽和點便加價壓制使用量,低者便可以減價,可分繁忙與非繁忙時段;為免混亂,可以每星期,或者每月調整收費,達到隧道的最大使用量,最大的社會效益。

當然,要徹底解決跨海的塞車問題,浦東跨江隧橋是最佳樣板,最終目標是所有香港隧道,就如一般道路,全部不用收費。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