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9日
外遊住在朋友家,除節省酒店住宿費用──尤其在巴黎那樣消費昂貴的城市,最大好處是有「盲公竹」,由觀光到飲食,不須谷歌幫忙,還可以借助朋友的當地生活智慧,假裝本地人出行。今次往巴黎,我什麼也沒準備,出發前也沒上網看有什麼不能錯過的展覽,或者特別的新餐廳、葡萄酒吧等。計劃逗留四日三夜,女友人Monique喜歡下廚,可外出吃「靚飯」的機會極微,而且她一定早已計劃我們的文娛活動,結果全都讓我猜中了。今次是我在COVID-19後,首次踏足巴黎,因此很想找一家新餐廳吃一餐,為此我游說女友:「省下酒店費足夠請你吃一頓飯有餘啊。」可是她毫不動心,還說寧願我為她煮一頓香港家常便飯,因巴黎沒有像樣的廣東菜或者其他中國菜食店。Monique曾經居於香港十多年,一度有個香港人男朋友,絕對是個被同化了的Expat,而且她至今仍然關心「獅子山下」的人和事,更念念不忘點心和中國菜。
我查看她的櫥櫃裏只有一細支鬼佬牌子的豉油,怎能準備一頓普通的家常便飯?為此需要添置一些中式廚房必備品。幸好Marché d'Aligre有一家小型亞洲超市,基本的即食麵、豉油、麵豉、豆豉、蠔油、肉豆、芽菜、大白菜、小棠菜……全都不缺,這頓家常便飯就容易辦了。Monique和她的男友Christian,還有她的孿生表妹Dominique和Chantal,一共5個人的午飯,我只做了3個菜式:薑葱蒸野生鱸魚、蠔油鮮雜菌炒雞髀肉、蒜頭麵豉炒肉豆筍片豬肩肉,因為法國人進餐習慣中,最後必須有道芝士盤,然後吃甜品,所以這頓午餐已屬非常豐富,況且豬肉和雞髀兩個菜式份量大,多得Christian自告奮勇,要Monique把剩菜留待他下次來吃。
至於女友下廚的幾餐,除了我抵達巴黎晚上那頓主菜煎鴨胸,其他時候,發覺身在巴黎、倫敦或香港沒有分別,獨居女人的晚餐都是一切從簡。不過住在巴黎的Monique比我優勝之處,是她享有地利:這兒有家很好的食物店Picard,專門售賣雪藏、已煮熟的各種菜式,包括多款海鮮肉類、蔬菜素食、海鮮或菜湯等,質素極高,售價合理。這次我在Monique家嘗過的香草焗帶子和西蘭花藍芝士湯都非常好味。
法國Art Nouveau影響
女友提議去Palais de Chaillot的la Cité de l'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參觀一個名為Art Deco: France North America展覽。記得當年第一眼看見巴黎鐵塔旁邊的這個Chaillot皇宮,覺得它有種說不出的氣派,特別是皇宮前面那條寬闊、宏偉壯觀的「人權大道」(Parvis des Droits de l'Homme),以及整個Trocadero廣場在鐵塔映襯下,極具氣勢。皇宮建於二十世紀初,為了舉辦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分作4個不同主題的展覽場地,除了我們參觀Art Deco的「建築及祖國館」,還有「國家海軍博物館」、「人類博物館」和「國家舞蹈劇院」。
Art Deco泛指二十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北美藝術、建築、電影場景、時裝與生活方式,皆深受法國Art Nouveau潮流影響,成為自成一格的美學文化。當時美國富豪如Woolworth和Singer(勝家衣車)家族對一切法國時尚、藝術均趨之若鶩。美國作家、畫家、攝影師與其他藝術創作者,亦紛紛橫渡大西洋,在巴黎落腳,包括美國名作家如Scott Fitzgerald和Hemingway等。紐約百老匯的音樂廳,比較巴黎的紅磨坊和Folies Bergère不遑多讓。美國的Roaring Twenties延續至三十年代,於芝加哥、達拉斯、克里夫蘭、紐約各大城市分別舉行過博覽會,追溯Art Nouveau如何演變為Art Deco。在北美,由摩天大樓到電影、時裝設計、百貨公司構思和擺設,均不乏經典Art Deco線條簡單、幾何圖案的設計。
撰文 : 劉群章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神經外科的微創手術(上) |
上一篇: | 港產「MK L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