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8日
踏入2023年,港股炒內地疫後復甦,恒指升見22700點高位,但到2月份隨即回吐年初大部分升幅,3月份在歐美經濟偏強、息口看漲下,卻受連串銀行倒閉及併購救亡事件拖累,金融板塊備受壓力,市場開始高唱加息近尾聲,充分反映「多事之春」市況多變。
利淡因素過分發酵
目前全球央行正為抗通脹與避免硬着陸的取捨而「腦交戰」,只能根據最新經濟表現及市場信心,以摸着石頭過河的策略應對。資金入市存戒心,部分由金融股換馬至受惠息口見頂的產業,中港股市及科企有望受惠,隨着季結將至,筆者維持4月有望小陽春,可趁本周業績期結束前的調整分段吸納。
近期市場對好淡因素敏感度不斷上升,波幅擴大,早前炒內地放寬防疫限制,經濟民生消費回復。近期業績高峰卻見部分行業不振,難寄厚望,成為調整藉口。不過,去年基數較低,估計稍後可炒業績復甦,目前受惠人民銀行穩經濟決心不變,後市可看高半線,有利收集。香港各階層復常存在一定困難,但年內好轉趨勢正在形成,唯一較擔心的是通脹趨升。
外圍正受歐美銀行信心危機衝擊,瑞信被瑞銀併購,德銀亦成狙擊對象,期待最終穩定下來,歐央行有足夠穩系統措施。美國銀行當中,矽谷銀行(SVB)倒閉及First Republic Bank(FRB)有資金壓力,前者有政府保障全部存款,後者獲其他大銀行提供融資,短期中小型地區性銀行有資金流走壓力,但暫時影響有限,只是未來政府加強監管,加上銀行業務轉審慎及資金成本上升,變相帶來冷卻效果,令歐美經濟增長放緩。
聯儲局為對抗通脹維持息口高企,但又不可讓經濟硬着陸帶來金融危機,目前市場對利淡因素似過分演繹,特別是中港金融經濟相對平穩,港股有波動但無大跌之虞,可分段吸納,恒指在19000至19600點是入貨時機,迎4月小陽春。
19000點附近分段掃貨
3月結在即,亦是2023年首季季結日子,上周本欄一再強調4月股市將迎來小陽春,早前訂下19000點附近分段吸納【圖1】。往績顯示3月份恒指非好日子,過去10年與20年3月份分別平均下跌1.35%及1.17%。科指追溯自2015年至今,3月份依然錄得輕微跌幅。早前提到,過去10年的4月份,恒指平均漲3.12%,屬年內表現較佳月份;若延長到過去20年數字,4月份同屬最強,平均進賬3.44%;至於科指在4月份平均升幅達5.17%,僅次於11月份的6.24%,反映恒指與科指在4月份均有較好成績。
科技板塊對息口敏感度較高,受加息困擾,科指去年7月挫11.07%、9月瀉19.27%、10月下滑17.32%,甚至今年2月也跌13.59%【圖2】。不過,美息正處近20年高位,同時近期美國的銀行因息口急升釀成危機,標誌着美息離見頂日子不遠,去年受息口高企拖累的科技股估值有望修補,不過要留意投資市場傾向持觀望態度,流入股市資金沒有明顯變化,吸納科企的資金主要來自沽售早前受惠高息賺息差的金融類股份,估計這股換馬潮利好科指,跑贏恒指與國指。
銀行營運趨保守 科企勢跑贏
由於銀行業營運模式趨保守,成本有所上升,特別是瑞信的額外一級資本(AT1)債券「歸零」後,未來銀行融資將更困難。各國經濟前景存在不確定性,近期無論是美股納指及科企股均見反彈,本港上市科企股價同樣出現類似的強勢。
筆者重申,看好4月份市況,特別是科企受惠資金換馬,會有較佳表現,不妨留意部分超賣或落後股,近期公布業績不差的科企可跑贏大市。內地正促使內需復常,以加速彌補出口及外循環不確定性,政策受惠的內循環產業會較佳。中央求穩,但來自歐美不友善的政經圍堵未休,地緣政局難實現平穩。
再者,目前美國聯儲局及財政部放水穩定存戶信心,釋出數千億美元,卻不可視為重現「量寬」,目前針對解決銀行資金需要屬定向放水,銀行不會利用所得資金作擴張業務加大信貸,加上資金成本增加令量寬難再,年內甚至成為冷卻歐美經濟動力,因此,第二季投資市場反覆上落炒作機會大。傳統上,5月份恒指表現一般,投資者可趁一段短暫小陽春作收集部署,在炒股不炒市下,因時制宜投機或投資。
投資信心不足下爭取跑贏大市,目前全球投資市場觀望氣氛濃厚,聰明錢以多元化分散投資,降低潛在風險帶來的損失。去年全球無論是機構抑或基金大戶,不少投資都要損手,面對股債齊跌的罕有市況而變得更保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資金換馬帶挈 微盟上望6.7元 |
上一篇: | 貓眼娛樂現價收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