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7日
中央政府每五年一屆。前天,在換屆之際,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用了「極不尋常、極不平凡」來概括「過去五年」。
誠如所言,2018年至2023年這五年間,中國發展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少有的。自2018年美國挑起對中國的貿易戰始,美西方對中國打壓、圍堵、封鎖的強度愈來愈大,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可用「風高浪急」來形容;自2020年始,新冠疫情給中國經濟造成的「內傷」逐年顯現,到2022年下半年最為明顯;自2022年初始,俄烏戰爭引發世界局勢動盪,經濟發展受到「政治上選邊站」的嚴重影響,得益於全球化的中國經濟受到「逆全球化」的嚴峻挑戰,暗礁密布,風雲突變。同時,中國經濟在這五年還處於從「中高速」到「高質量」的「轉換期」,不僅需要巨大投入,還需要統籌好規模與效益、內需與外需、經濟與民生、近期與遠期等多對關係。「極不尋常、極不平凡」可概括為一個字:難!
如何看待中央政府過去五年的工作?客觀地講:知難而進,好於預期。不妨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觀察。
經濟增長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五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5.2%。」
這個數據看上去並不高。上一個五年(2013年—2018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7.1%。但橫向比一下,中國經濟增幅仍是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兩倍左右。202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1萬億元,按年平均滙率折算,達到18萬億美元,在全球經濟的佔比提升到18%以上。
也是在這五年間,深圳的經濟總量超越了香港,福建的經濟總量超越了台灣。折合人民幣計算,2018年深圳經濟總量為2.42萬億元,香港為2.40萬億元;2022年,福建經濟總量實現5.31萬億元,台灣5.12萬億元。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是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五年來,中國經濟增長與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從「重要引擎」變為「主要引擎」,「5.2%」對世界經濟至關重要。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繫日益密切,「5.2%」對香港經濟同樣具有巨大的拉動作用,香港過去五年的經濟不景氣,倘若沒有內地的「5.2%」的拉動,經濟會更慘。
科技創新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五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
若把這五年放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時間段看,可以說,是「科技自立自強」的「覺醒期」、「發力期」。以往,雖然反覆講「自主創新」,但由於能從發達國家買到技術,企業推進自主創新的願望並不強烈。2018年美國開始對華為、中興等公司實施打壓後,對中國高科技領域的封鎖逐步加大,令國人徹底醒悟:核心技術永遠是買不來的,只能靠自己!
這五年,中央政府在科技創新上的投入加大,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其中,全國基礎研究經費五年增長一倍。同時,在芯片、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等領域的投入增大。這些舉措正在逐步見到實效。
過往,由於香港內耗嚴重,科創發展耽誤了時日,好在最近幾年已形成共識,全力追趕。在追趕的路上,香港亦可從內地科創的利弊得失,以及最近五年的變化中得到啟示,少走彎路,加速前行。
實體經濟
回顧過去五年,中央政府圍繞「實體經濟」做了不少事,與之相關的有幾個關鍵詞:「放管服」、「減稅降費」、「緩解融資難、融資貴」。
先看「放管服」。「放」即簡政放權,降低准入門檻;「管」即創新監管,促進公平競爭;「服」即高效服務,營造便利環境。通過這些年的努力,內地改變了過去「重審批、輕監管、弱服務」問題。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排名持續上升,2017年為78位、2018年是46位、2020年去到31位。
再看,「減稅降費」。2020年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央政府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此後陸續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政府報告指出:「五年來,累計減稅5.4萬億元、降費2.8萬億元。」
最後看「緩解融資難、融資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來,製造業貸款餘額從16.3萬億元增加到27.4萬億元。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從8.2萬億元增加到23.8萬億元,貸款平均利率較五年前下降1.5個百分點。」
對於中國這樣大的經濟體來說,「實體經濟」是根基,決不能動搖。過去五年,在新冠疫情衝擊、實體經濟發展非常艱難的情況下,中央政府保持了戰略上的清醒和操作上的務實,保住了基本盤。
擴大開放
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講到:「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只會愈開愈大。」過去五年,中央政府從各個角度入手,把這句話落到了實處。
此次《政府工作報告》釋放的一些訊息值得關注:「出台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全國已設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持續放寬外資市場准入,全國和自由貿易試驗區負面清單條數分別壓減51%、72%」,「發展外貿新業態,新設152個跨境電商綜試區」,「進出口環節合規成本明顯下降,關稅總水平從9.8%降至7.4%。」……
美西方對中國經濟的打壓和封鎖強度愈大,中國推進開放的決心和力度愈大──這是近年來中國擴大開放的一大特徵。事實證明,中國政府的做法是務實有效的,就在美西方一些人不斷炒作「與中國經濟脫鈎」時,外資進入中國的數字逐年攀升。2022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超過了6萬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1891.3億美元,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長期扮演着外資進入內地通道的角色,是內地擴大開放的助推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從過去五年中央政府推動開放的做法和成效,可以看到香港未來的機遇所在。
改善民生
過去五年,中央政府在改善民生上非常用力。《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增加1.4億、覆蓋10.5億人」;「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消費價格年均上漲2.1%。」「多年累計改造棚戶區住房4200多萬套,上億人出棚進樓、實現安居。」……
若把這些數據與發達經濟體相比,看上去並不亮眼。香港作為一個城市,部分港人並不了解內地發展的複雜性和艱難程度。須知,中國地域遼闊,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當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與發達經濟體並駕齊驅時,在中西部的許多地方,由於自然條件惡劣,發展的難度很大。「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就能辦得到的事情;「基本養老保險覆蓋10.5億人」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局勢動盪、許多國家物價暴漲的背景下,中國消費價格保持小幅上漲,也着實不易。至於棚戶區改造的力度之大,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無法做到的。
香港同樣面臨住房、扶貧、安老等諸多難題,中央政府改善民生的做法和成效,有許多值得借鑑之處。只要我們潛心分析研究,定能打開思路,對破解香港民生難題會有裨益。
在「一國兩制」制度框架下,香港特區政府的施政模式與中央政府有很大不同,但特區政府正致力於作「有為政府」,推動香港「由治及興」,中央政府的許多做法,當給特區政府和香港各界以啟迪。這也是看待中央政府過去五年工作應有的視角。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香港學校飯盒與教科書的招標問題 |
上一篇: | 中美在台海難免一戰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