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5日
古今中外,黃金都是財富與身份象徵,金燦燦的器物背後,可能隱藏着帝皇將相、貴冑貴婦的故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首個館藏特別展覽,探討了金器在古代政治活動、文化生活及跨區域互動交流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讓大家認識到這種貴金屬的歷史重量。
作為香港近年來最大型的金器展覽,「金彰華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九,即日至9月25日)集中展示黃金製品在中國過去三千多年歷史中的藝術和技術成就,220套精美的古代中國金器,大部分是由夢蝶軒主人盧茵茵與朱偉基捐贈予博物館的館藏,其他展品亦是由夢蝶軒借出,年代最早的可追溯至公元前十八世紀。
跨區域交流
黃金這種金屬,化學穩定性非常高,不氧化不變色,所造器物經歷數千年仍流光溢彩,除了述說着金器在中國的演變與成就,亦反映出金器在古代生活及跨區域交流──特別是通過草原和絲綢之路──活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今次展覽共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名為「新風:草原與早期中國」。青銅時代的北方草原和中原貴族有着兩種截然不同標示身份的方式,前者以飾有動物紋的黃金製品為尚,後者則以青銅禮器和玉器為主。然而在周(約公元前1100至公元前771年)、秦(約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和漢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期間,經過遷徙、戰爭、商貿等接觸,中原貴族亦開始將黃金應用到生活和禮儀用品中。
這部分的器物既展示各草原族群黃金製品之異同,也顯示草原和中原貴族間的交往,展品中包括匈奴貴族所使用的金冠,至今保存完好,金光燦爛,霸氣四溢。
第二部分名為「互鑑:吐蕃與唐」。公元七至九世紀,青藏高原曾經存在一個強大的吐蕃王朝,與中原唐代(公元618–907年)幾乎同時。藉由絲綢之路等交通網絡,來自中原、南亞、中亞、西亞的多元文明相互交融,使吐蕃發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金器,絲綢之路的暢通也為同期的唐朝吸納外來文化提供了機遇。唐朝金銀器的紋飾和造型上,亦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動交融。
在長達3個世紀的共存狀態中,吐蕃與唐之間交往不斷,金器在二者的往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展品包括吐蕃貴族所使用、帶中原紋飾的幡飾,以及唐代公主所佩戴工藝上借鑑中西亞飾物的嵌寶冠飾。
明代大轉變
第三部分名為「融和:遼宋至明」,呈現古代中國金器製作輝煌時期的成就。遼(公元916–1125年)、宋(公元960–1279年)以來,北方和中原貴族繼續使用黃金飾物作為身份象徵,同時,金飾變得更普及,百姓亦會用於日常生活裝飾和妝嫁用品。風格上,遼、宋金飾承先啟後:遼代富大氣,兩宋則精緻富生意,兩者設計雖有共通之處,卻又各具特色,表現了北方和中原人士不同的審美觀。
到了元代(公元1271–1368年)飾物在宋代的式樣上又栽接新枝。明代(公元1368–1644年)金飾一大變,「首飾」一詞此時開始專指女性飾物,而且樣式豐富、名目細緻,設計與草原和早期金飾已相去甚遠,表現出截然不同的風尚。
圖片提供: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撰文:卡夫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現實中的尹天仇 入行21年陸駿光:過去走得很辛苦 |
上一篇: | 屢破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