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4日
不知道大家身邊的朋友,近來是否樂此不疲地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題材廣泛的人工智能(AI)生成文章?
AI開發公司OpenAI去年11月在網絡上發布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ChatGPT,讓大眾測試使用。ChatGPT是按Open AI原有的大型語言模型GPT-3再調節,專門用作對話問答;你只需向ChatGPT問一條問題(例如:朗拿度曾經在世界盃射入多少球?)或發出指令(例如:給我撰寫一首讚頌偉大前鋒朗拿度的詩歌),它就會用文字作出回答。
ChatGPT推出後馬上吸引到美國以至世界各地公眾關注,爭相試玩,僅僅兩個月就達到了一億用家的指標。
ChatGPT跟以往其他電腦應用程式和人工智能的最大分別在於,它似乎真的很「聰明」——人工智能科技是不是要迎來一次突破性的躍進?
ChatGPT與它的原型GPT-3都會從海量的文字數據中累積、學習、修正,並且嘗試做到擬人的文字交流。它不是搜索引擎,不會將維基百科或其他權威網頁的資料生硬地搬字過紙。所以,當你問ChatGPT「米高積遜是誰?」它不會將所有搜索到關於米高積遜的資料羅列出來,而是歸納整理出一個扼要,用合理可讀的文字重新表達。
這種能夠自行重新組織、創作出新文句的特色,是ChatGPT與別不同的地方。正因如此,你不但可以發問資訊性的問題,甚至提出一些帶評價性的問題(例如:《毒舌大狀》是不是一套好電影?)或者有創作成份的請求(例如:編寫一個關於貓的童話故事),它都可以答得頭頭是道。
每逢有新科技出現,不免會引起一連串新問題,ChatGPT也不例外。其中一個馬上需要應對的,就是抄襲與使用AI代筆的問題。
引發抄襲問題
以ChatGPT生成的文章,大半讀來也通順合理,從內容、措詞與句法看來,會覺得寫作者起碼有高中甚至大專教育水平。學生用ChatGPT來應付功課,用AI生成文字放在習作及論文當中,老師實在是防不勝防。美國甚至有教育工作者形容,ChatGPT意味着「高中英語課程的滅亡」。
ChatGPT推出數月至今,全球多個大學與教育機構(包括香港大學)已經發出指引,限制或阻截使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生Edward Tian不旋踵亦發表了自家開發的程式「GPTZero」,可以檢核文章有幾多部分有AI生成之嫌。
另一個必須面對的道德問題,就是AI會否生成各種不當言論。早在2016年微軟已發布過對話型人工智能Tay,不多久人們已令Tay生成「希特拉是對的,我討厭猶太人」和「女性主義者都去死」等有歧視成份的仇恨言論。微軟不得不馬上收回Tay,可是已連累公司股價下挫。OpenAI以前開發的GPT-2與GPT-3一直未有正式向公眾公布,或只限少數用家體驗,其中一個原因也是恐防會有人誘導AI生成惡毒與不恰當的文字。
科技龍頭競賽
ChatGPT有一定的安全系統,確保AI不會生成「有害」及「危險」的語句,其中諷刺地也包括了真人辨認與篩選惡意內容。更諷刺的是,《時代周刊》早前揭發了OpenAI以不足2美元的時薪,聘請肯尼亞人去做內容審閱,要他們面對源源不絕的種族歧視與厭惡性言論;此舉也引起了公眾對ChatGPT的操練與實質操作的關注。現階段ChatGPT還是一個讓大眾感到新鮮新奇的玩意而已,不過,各大科技龍頭已經摩拳擦掌,準備全面展開人工智能的「軍備競賽」。
今年1月,乘着ChatGPT大熱的勢頭,微軟已宣布向OpenAI注資100億美元,加速GPT系列的開發,並且打算將這科技與旗下表現平平的搜索引擎Bing結合。Google在ChatGPT面世後,在公司內也啟動了緊急應變,加快推出自家研發的對話型AI Bard。朱克伯格的Meta去年推出了對話型AI Galactica,但因謬誤太多而被收起;一心要推動「元宇宙」的他,肯定會繼續向這方面挑戰。
AI與對話型機械人的發展,以及對社會的影響,暫時還難以預測,可是人腦與電子腦袋的角力,相信未來10年會愈趨複雜和引發更多爭論。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藝術「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