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1日
有線電視6月起停播,不少報道用上「一個時代的終結」來形容,也有評論謂屬意料中事。
然而,從解困新聞學角度看,既然明知道科技disruption必定出現,更有意義和負責任的報道,倒該預示將會是一個什麼時代之開始──與其消極地說裁員不可避免,何不告訴傳媒人當學習哪些技術?怎樣轉型?
事實上,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機構上月公布的《預示2023新聞、傳媒及科技趨勢》報告,亦有同樣發現:報告在53個國家訪問了303位傳媒領袖,指今年最大機會裁員之媒體為電視及各個廣播新聞平台,並估計世界各地電視業行政人員將陸續公布停止使用線性傳播(linear transmissions)之日期。宏觀而言,Netflix轉向爭奪廣告收入,也勢必令電視行業整體進一步受壓。
可是傳統新聞媒體的挑戰,並非單純來自於串流平台,另一打擊是受眾因為俄烏戰況持續而令他們廣泛出現「新聞疲勞」(news fatique)或「逃避新聞」現象──72%傳媒高層對此趨勢表示非常憂慮。那打算如何解困?94%的編輯計劃製作大量背景解說內容,盼協助受眾更明白新聞背景;也有87%回應指會更常採用「問與答」手法,取代過去的報道模式;另外排第三是佔66%的答案認為,製作具啟發性又振奮人心的故事,乃今年應對新聞疲勞之關鍵。
正因如此,愈來愈多新聞平台計劃投放更多資源發展會員制度,目標是吸引更多網絡訂戶:有八成受訪者認為此乃今年收入增長之關鍵。儘管行內一般預計今年消費開支會明顯下降,但有68%新聞行政人員相信,願意付費看新聞內容的人數仍會持續增加。
此外,67%的回應指其傳媒機構將投放更多資金和人手,研究嶄新的數碼影像製作方式,希望觀眾願意收看時間更長的專題式新聞影片。然而去年熱烈討論的「元宇宙」概念,業界回應只有4%表示還在繼續朝着這方向投資。
不過業界普遍相信,比起臉書推出令元宇宙人物「有腳」此招,若然蘋果如期在今年內推出虛擬實境眼鏡,市場仍會掀起一陣佩戴式科技熱潮。
至於取而代之的新寵,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為受眾提供更貼身的觀賞或閱讀體驗:39%回應指公司正加緊以人工智能進行各種實驗,務求盡快推出新產品和服務,更有28%受訪者表示處理人工智能相關業務,已成為其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當中主要是透過ChatGPT或DALL-E 2去提升製作效率,還有創作「半自動新聞」(即AI供初稿再以人手修訂內容)。
最後,日漸頻密的極端天氣,亦令傳媒高層們反思該如何更有效地報道背景複雜而牽涉因素眾多的氣候新聞──49%受訪者指編輯部已經成立「氣候新聞專組」,31%表示會增聘此方面的專才。在製作流程層面,44%的編輯指將更積極把氣候新聞融入其他報道,尤其商業版和體育版。另有三成的高層表示會身體力行:也就是參考相關報道,來為其傳媒機構訂定一套全面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氣球事件鬧大出於科技較量? |
上一篇: | 港澳工作三年之變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