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2月10日

StartupBeat 創科鬥室

老友記創業攻智能復康系統
花逾3年研發 以科技回饋社會

長者退休後,有人遊山玩水享受人生,亦有人選擇創業,利用過往閱歷繼續發光發熱。智耀科技雲集多位「老友記」,研發智能復康系統,利用科技為社會做善事。今次請來行政總裁余炳全及市場總監王亮華,分享他們退休後的創業經歷。

主持:(陳)陳施敏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余)余炳全 智耀科技行政總裁

   (王)王亮華 智耀科技市場總監

 

陳:為什麼選擇在退休年齡創業?為何有志開發智能復康系統?

余:退休之前兩年,我們幾個朋友曾討論過應否真正退休的問題;由於我們分別有硬件、軟件、市場開發等經驗,倒不如大家合作,以「Tech for Good」為起點,透過科技回饋社會。

當時香港科技園有一個為期3年、名為Incu-Tech的科技創業培育計劃,申請者多是年輕創業團隊。我們「膽粗粗」提交計劃書,大致介紹了創業項目如何有助醫護界收集長者的運動數據、了解其運動進度。慶幸科技園通過了申請,我們於4年多前正式開展項目。

十多機構採用 瞄準外展服務

陳:開發產品時遇到什麼挑戰?

余:我們起初開發了一個運動傳感器,讓長者運動時佩戴在身,記錄其運動數據。當我們向物理治療師推介時,他們卻想要一個物理治療室系統,希望用來管理長者的聯絡方式、預約時間、運動項目,並記錄長者缺席或拒做運動等原因。

我們用一年多開發的傳感器,原來只滿足客戶約三成要求,深感「蝦碌」及「大鑊」。當時我們曾討論是否繼續走下去,最終決定堅持,再用額外兩年時間開發軟件部分,完善整個系統。

陳:公司主創團隊的年齡皆超過60歲,你們認為「60+」創業有何優勢或挑戰?

余:團隊成員平均年齡63歲,因過往的工作關係,累積不少供應鏈、技術及人脈資源,配合成熟的處事心態,對創業大有幫助。然而,我們選擇走科技方向,卻是相對困難。例如,現在的人習慣使用手機,偏好隨身攜帶的流動系統,介面設計亦要精緻繽紛,而非以往的黑底白字。因此,我們的軟件團隊需重新學習,並改用新的開發工具,頗具挑戰。

王:我們工作不定時,如要追趕進度,個別工程師可能連續工作十多天、每天工作十多小時。系統現時有十多間機構採用,主要是由非政府組織(NGO)營運的院舍、日間護理中心,以至轄下的外展服務,而後者是我們未來一兩年的發展重點。

公司自給自足 冀獲技術投資

陳:據悉,余炳全之前曾兩度創業,相關經驗對今次創業有何幫助?

余:過去我有兩次創業經驗,分別在20多歲及40多歲,前者讓我保留「不怕輸」心態,後者讓我掌握營運一間中小型公司的經驗。雖然3次創業都做老闆,但如今團隊全是長者,無法再用上司下屬的姿態指派工作,必須轉用商量方式,討論解決方案。

其實團隊成員都很安穩、期望不高,而且仔大女大,沒有供樓壓力,只要有糧出就滿足。公司現時勉強能自給自足。至於未來發展,我們希望有投資者加入,但比起金錢,我們更需要能力方面的投資,例如優化系統介面,以及帶到海外銷售。

陳:對有意創業的退休人士,你們有什麼建議?

王:科技公司的團隊成員年齡大多介乎20至40多歲,跟我們有一定差距。剛開始在展覽或創科活動接觸時,對方多少帶有疑慮或拘謹。作為更年長一方,通常我們會主動破冰,樂於分享公司的產品、採用的技術、客戶的需求等,有助拉近雙方距離。只要我們踏出第一步,對方會更願意分享,後續交流亦更輕鬆。

余:市場是毫不留情的,不要以為年紀大,就會有所遷就,我亦不覺得自己是長者。我們是一家正常營運的公司,當我申請不同的政府資助、為項目提案演示時,我不需要特別支援,亦沒感到任何歧視或障礙。創業路上遇到不少未知之數,如能打開心扉、訂立合理期望,相信所有困難將迎刃而解。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