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1月31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從懶人基金想到「賓架」資產配置

1月30日,周一。積金局主席劉麥嘉軒日前在網誌上撰文,建議缺乏投資知識和時間管理強積金的成員,積極考慮俗稱「懶人基金」的預設投資策略(DIS)。

按照文內提及的數字,在29歲或以下計劃成員的強積金賬戶中,31%投資於DIS,比例遠超其他年齡組別,反映這個2017年積金局牽頭推出的投資方案,特別受年輕打工仔歡迎。

退休儲蓄投資與短線炒作不同,老畢早前談論理財問題時便提到,許多投資者過度重視短期輸贏,把回報最大化、絕地翻身等期望帶進動輒以數十年計的財富管理,風險超出承受能力而不自知。從香港人對強積金1月份人均賺一萬三千多元的重視程度,不難看出這種心態有多強烈。數據由晨星(Morningstar)提供,截至1月20日,即還有11天才滿一個月,賬面數而已,但只要標題中有「勁賺」兩個字,打工仔情緒便會受到牽動,情況一如去年人均「慘蝕」某個數字。

在下又炒又賭,對投機當然沒有厭惡感,不認同的是以極短線得失衡量極長線投資。從退休理財出發,該思考的是股市牛熊序列(sequence of returns)無法控制,人生周期早段與臨近退休才發生股災,供款人最終所得可能天差地遠,有哪些方法能令整體回報更貼近三四十年平均值?

互有長短取捨難免

又如懶人基金,策略上與歐美早已盛行的目標日期基金(target-date funds)如出一轍,核心理念是「隨齡降險」(age-based glide path),假如投資者認同股債配置按歲數自動調整背後的邏輯,那麼懶人基金就不是僅為「懶人」而設,計劃成員對資產類別互有長短、人生周期各個階段風險承受能力不同等元素認識愈深,反而愈有可能主動選擇此類基金。懶人基金受年輕人歡迎,反映的若是新生代理財觀念較老一輩有所提升,長遠意義不容低估。

老畢說資產類別互有長短,所指乃沒有任何一種資產較另外一種「優越」,好與壞視乎對回報要求和承擔風險意欲。既然取捨(trade-off)無法避免,考慮資產配置時就得接受針沒兩頭利的必然性。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著名財務學教授Aswath Damodaran,每年都會對股票(以美股標普500指數為準)、債券(美國10年期國債)和現金(3個月美國國庫票據)的歷史回報進行更新,雖只涵蓋三個類別,且地域局限於美國,但當中不少統計及圖表頗具啟發性,且與本文探討的資產配置課題有密切關係。老畢剛看過最新版本,不妨摘有趣的環節分享,對積金局或有參考價值。

2022年股債雙輸,分別錄得18%及17.8%跌幅,現金回報則達4.4%,15年來最佳。今年環球市場開了個好局,情況跟去年或許完全不一樣,可見資產短期表現往往估無可估。值得一提的是,從1928至2022年,95年間債券有35年跑贏股票,而現金回報亦有31年勝於股票,比率分別達到37%和33%,當中現金更有14年在三者中稱冠,比率15%。粗略一算,cash is king平均六至七年便發生一次,並非想像般罕見。

根據Aswath Damodaran的統計,過去95年,美股、美債及現金每年回報分別為9.6%、4.6%和3.3%,但這只是一個平均數,要知高回報涉及什麼代價,看附【圖】顯示的三類資產高低起伏便一清二楚。股票長遠最有條件跑贏通脹,而股市上升可以有很多理由,其中一個正是長線優異表現要以無數短期震盪換來。

現金剛好處於鐘擺的另一端,揸重茄殊能令人睡得安穩,但沉悶乏味,95年中且多達41年跑輸通脹,死抱現金長久必輸;債券則介乎兩者之間。簡而言之,食得鹹魚就要抵得渴,惟唔食鹹魚長遠來說更苦惱,投資因而變成一個取捨問題,構建平衡組合就是要兼顧不同資產長短,達到除笨有精的效果。

行業性質影響配置

讀者可能覺得奇怪,老畢何以在標題中擺銀行家(賓架)上枱,與今天話題有關係嗎?在一般人的想法中,職業生涯餘下的日子愈少,資產配置便愈應保守穩陣,這亦是「隨齡降險」懶人基金奉行的大原則。然而,除了生命周期、工作年資、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外,從事什麼行業對資產選擇亦有莫大影響,這點恐怕出乎許多人意料之外。

一個投資銀行家和一個公務員,大家認為誰的投資組合會更進取?老畢相信,多數人都會回答銀行家。老畢原先也這麼判斷,可是幾年前看了《經濟學人》一篇評論,改變了我的想法。

金融市場牛氣沖天,大刁此起彼落,投行服務需求殷切,賓架盤滿缽滿不在話下。然而,股海一旦翻起巨浪,大行裁員削花紅絕不手軟。換句話說,銀行家事業與市場盛衰息息相關,賓架為「對沖」風險,投資組合反會傾向保守,債券配置率偏高。

今時今日,公務員也許不再享有「鐵飯碗」,政府財困甚至會緊縮開支,惟公營機構對損益的敏感度畢竟無法跟私人企業相提並論,公務員失業風險遠低於銀行家,重倉股票空間更大。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