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1日
藝術總監羅家英說,《三司會審狀元妻.公堂》沒有在香港正式公演過,這回把僅存片段交予八和新秀接棒。
公堂上坐着的只得一個錢塘知縣,不見三司會審。公堂下跪着的犯婦人,當時身份不是狀元妻。
被告毫不猶豫,直截了當承認殺了人,但她並非壞人。審案的是個好官,按律酌情,判犯人監禁十年便可,但散場前,竟然下令三天後,將被告處斬。
短短三十多分鐘,戲演過了,犯人命運的戲劇懸念,卻深深牽扯住觀眾。
謝幕時,羅家英交代此劇是他年輕時在馬來西亞學的,〈公堂〉內容是他抄下來的筆記。他還記得〈公堂〉之後的刑場〈生祭〉戲段,花旦要表演大段唱情。觀眾意猶未盡,提議安排演全劇,總監回答說,若有機會再去馬來西亞,他會看看可有「提綱」留下來。
精采與否看本領
上世紀二十年代之前,廣東大戲多是提綱戲。顧名思義,提綱屬於綱要,「開戲師爺」(今天叫做編劇)構思橋段,用紙列表提綱挈領,概括點出簡單劇情、場口腳色安排及音樂重點,用不着一一仔細寫成劇本。
具體演繹方法則由伶人憑經驗,以及熟習的古老排場規定動作,在自己腦袋裏「自度」,甚至臨場「爆肚」,帶動即興的節奏氣氛。譬如說,只要劇目提綱寫公堂、生祭,三司大審,演者上場,就懂得運用瞭然於胸的傳統套路,唱曲行腔容有不同,而大致都沿襲常用的習慣字詞,反正戲棚人聲嘈雜,基本上觀眾不會聽得清楚。
各人都有若干自由度發揮「創意」,只要及時靠戲班專用的「影頭」(特定「手勢」),向台前對手和棚面音樂師傅提示溝通就可以了。總之就是無需排戲,演得精采與否,全看演者個人本領。
從前藝人看得多,演得多,今天新一代粵劇人接觸「古老嘢」的機會少,慶幸有老師、藝術總監指示,提供梗曲梗白,唱做時就容易掌握多了。
這次只演《三司會審狀元妻》中〈公堂〉一段,犯人史玉蘭(梁芷萁飾)對着知縣熊正令(張肇倫飾),語語譏刺官場黑暗,鞭撻貪腐官員,為庶民發聲。兩青年粵劇人雖然演技稚嫩,張肇倫唱功又未達標,但通過這一回難得的實習經驗,領受老藝人教導的藝術創造點滴,就可為將來演小生、青衣的大審排場戲打基礎。
回憶尋源底氣貴
這一段〈公堂〉大抵出自古老舞台原型,正是新人學習的好課本。推想全劇點題的最精采處該在後頭,三司會審才是戲眼,衝突張力一定更可觀。可惜就欠全本。
提綱戲沒有完整統一曲本,各人只清楚屬於自己「份內」的部分,其他情節結構是否連貫都不在考慮範圍。以《三司會審狀元妻》為例,若有意跟進故事人物來龍去脈和結局,粵語片或許可以幫上一把,那是1956年改編成的電影《烈女報夫仇》。但那只是粵曲歌唱片模式,卻又消失了舞台做派與鑼鼓特色,亦削弱了對官場批判與人物個性特質,觀眾始終無法更好了解創作的原型及含義。
相信有些提綱戲,仍然有一定吸引力,老倌們「老」了就有寶貴底氣,是時候合力尋源篩選,拼貼回憶碎片,並加以整合詮釋,傳遞給後生輩。這不是為了懷舊,而是不令此種藝術的「道」與「術」斷層。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