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9日
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三個務必」,其中一個是「務必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日前中央宣講團來港,向社會各界講解二十大精神,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謝伏瞻亦多番強調香港要保持、加強「鬥爭精神」。對於經歷了多年政治爭拗、社會動盪和黑暴動亂的香港市民,部分人可能會對「鬥爭」一詞產生某些誤解,有需要加以講解和闡釋。
其實在內地、官方的用語,「鬥爭」是正面而非負面的說法。二十大強調的「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筆者的理解即是要有勇氣、有承擔、有能力,也要有智慧;鬥爭並非指肢體衝突,而是指人民的精神和心態,而心態正是行動的導向。人生路上本來就是一個鬥爭的過程,我們生來就要面對各種各樣、不同程度,可能是人為的,也可能是來自大自然的艱難險阻和困難挑戰;如何去處理並成功克服,必須敢於和善於鬥爭。
筆者過去在立法會就經歷過多場難忘的鬥爭。反對派為求奪取特區管治權,不斷人為地製造政治爭拗和管治危機,藉此拖慢政府的施政效率,推高施政成本,甚至企圖拖垮整個政府。
例如在2010年,一位公屋居民受到反對派的攛掇哄騙,就港珠澳大橋工程計劃提出司法覆核,儘管政府最後打贏了官司,但工程卻因而延誤了超過一年,造價費用增加多達65億元。其他大量關乎經濟發展及社會民生的政策、立法、撥款,以及工程和發展計劃,反對派都無所不用其極地拉布阻撓,罔顧大多數市民和香港發展的需要。經過國家、特區政府及社會上有心幹事的人們努力,部分問題才得以克服和解決,成功為香港止暴制亂,是由亂及治進入由治及興的時刻。
迎難而上 克服挑戰
事實上,推動我們不斷攻克困難、向前邁進的,不單是有效的方法、謀略或政策措施,更需要具有持之以恒的鬥爭精神,方法有時會失效,謀略有時會失準,政策措施也可能會失誤,但精神一定不能減滅甚至喪失。必須敢於、善於鬥爭,才能支撐、推動我們走出困境。
無可否認,社會往往是在矛盾中前進。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矛盾就要解決、要克服、要鬥爭。鬥爭不是硬拚,而是有技巧、有智慧地處理。
面對大自然的鬥爭,2019年底,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許多人的生活常態,對經濟、民生帶來重大衝擊,也引發了一些社會和政治紊亂。至今政府和人民與疫情已鬥爭了長達3年,但仍要繼續努力,不能認輸。具有這種鬥爭精神,才有望迎來新常態的生活。要善於鬥爭,洞悉問題所在,針對問題有效地解決,包括提高個人和社區的免疫抗疫能力,減低各個年齡層的受感染風險。
世界上、歷史上不少偉人及成功人士,都是要與各種各樣的不利環境、因素和困難不斷鬥爭,最終始能克服挑戰,解決問題,取得成功。成功必須有鬥爭精神,掌握鬥爭藝術,迎難而上,香港才能由治及興,再創高峰!
立法會(建測規園界)議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明日景點 |
上一篇: | 從戰國縱橫家探索多極小國政治新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