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2月9日

梁天卓 經濟3.0

經濟角度看中國歷史

作為一個文科生,中國歷史是我中學時其中一門最不喜歡的學科,這不是因為我對歷史沒有興趣(當時我讀西史可是讀得津津有味),而是因為(當時)中史科十分依靠背誦,而且背後「分析」大多都是千篇一律。舉個例,每當讀到朝代滅亡時,原因總離不開「天災連年」、「宦官當道」和「外族入侵」等。對於一個(本身已經無心向學的)中學生來說,這是很難提起興趣的。

「天命」的經濟含意

事過境遷,從研究院開始讀金庸小說,到研究院後做了一點經濟史研究,現在我對中史的看法亦有點不同。從實證研究角度看,「千篇一律」在某程度上代表事情背後有一定規律:為何一個朝代的沒落總會「天災連年」?一個可能的理論是當朝皇帝失去「天命」的一種暗示。

根據維基百科,天命是「儒家與陰陽家哲學概念的一種,主張朝代興衰、君主更替,不完全是人類所能控制的。如果為政者不守德而失道,就會失去上天的支持,上天支持的對象自然能夠稱帝稱王,上天不支持的對象則會衰弱滅亡。」

不過,即使失去「天命」,這又如何跳到革命或起義呢?從經濟學角度看,革命或起義都有公共品(public goods)的特質:起義的人從來都是少數,但是革命的成果卻是全部人都可以享受,如何解決「搭順風車」問題,從來都關乎到革命或起義能否成功,尤其是在古時候通訊並不發達,全國各地的人如何合作共同行動更是難度甚高。由於大家對「天命」的理解大致相同,「天災連年」於是可以為沒有合作機制的民眾形成無形的默契,間接降低共同行動的難度。

一位中大前同事白營教授,早前有一篇十分有趣的經濟史論文。在這篇名為「Shaking Legitimacy: The Impact of Earthquakes on Conflict in Historical China」的文章裏,他搜集了自元朝至清末(1300至1838年)的各地地震和暴動的數據,然後利用迴歸分析發現,當一個地方經歷過一些並沒有造成破壞的輕微地震後,該地往後出現暴亂的機會亦會增加。

理論上,這些輕微地震並沒有造成嚴重的經濟破壞,當地人民生計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前同事實證分析的一個可能解釋是,受影響居民視這些輕微地震為皇帝失去「天命」的一種暗示,大家無形的默契,間接破解了共同行動的難度。

良政善治助減天災衝擊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面對「天命」被質疑的時候,皇帝(或其管治階層)可以如何應對?傳統極權統治者一般有三大「法寶」:

第一,透過良政善治(亦即所謂的performance legitimacy)爭取民眾的支持;

第二,利用意識形態教育向大眾灌輸忠君愛國的概念;

第三,打壓異己令反對聲音消滅於萌芽階段。

前同事的研究就發現,良政善治和意識形態教育都在一定程度有效減低「天災連年」對政權的威脅,相反,打壓異己則並不有效(physical coercion is likely to be inefficient as a government tool for dealing with legitimacy shocks)。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