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1月1日

丁穎茵 文化論政

從活字印藝說起,保育文化遺產的未來…

今年10月初,香港版畫工作室將海德堡印刷機、活字及種種與活字印刷相關的文物帶入位於上海街404號的視藝空間,延續其保育、研究和推廣中文活字及活版印藝的使命。他們將視藝空間命名為「香港活字館」,擬舉辦展覽、講座及工作坊等,向公眾介紹活字印藝的本土故事。

在這數碼科技的年代,印刷大抵僅止於電腦鍵盤按幾下、滑鼠左右撥動,再送往打印機的過程。但活字印刷術卻是一套鑄字、執字粒、排版、印刷的手工技藝。師傅按照付印稿件,將由鉛粒澆鑄凸起的單字組合成版面,再固定於印刷機印製成報章、書刊、名片、賬簿等林林總總的成品。不過,數碼印刷的便捷早已取代活字印刷,而數碼新世代又慣於將生活資訊收納於網絡平台與社交媒體,印刷品看似無足輕重。活字館籌劃各項研究及教育計劃想要保留什麼﹖保留活字印刷的舊物、老師傅的回憶,抑或舊日手藝﹖於社會大眾而言,這些舊物舊經驗舊技術又有什麼當代意義﹖

文化遺產的當代意義

早於2014年,活字印刷技藝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傳統手工藝」類別。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的定義,「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意指人類文明創造的種種,為今人所繼承,並矢志傳之後世。「遺產」一詞尤其着重特定群體的擁有與繼承權,借以詮釋社群對過去的理解,建構其身份認同。

顯然,文化遺產並非毫無生氣的古老化石,而是活生生的、不斷與現今社會互動的「傳統」。學者Jeremy De Groot指出,文化遺產賦予人的,不是已逝過去的懷戀,而是與眼前生活息息相關的經驗,而其價值與意義亦只能透過參觀展覽、觀看傳統技藝的演示,甚至學習古老器物的禮儀等方式而得以體驗。這些體驗可視為意義建構的過程(process of meaning-making)。從認識過去、紀念過去的人與事、重溫相關回憶等,觀眾不期然會將所見所感與自身的生活經驗連結,從而促進其對地方的歸屬感、對自我身份的認同,並且維持社區共同珍視的價值。

回憶只為向前看

在活字館的展場,觀眾的目光不期然落在一大片密麻麻又黑壓壓的中文字粒牆,旁邊另有一座層架間隔或長或短的字櫃擺放着各式鉛片、線片、瓜打及英文字粒。仔細辨認這片字牆文字,參觀者不難發現其編排大抵依據字粒的部首、字體及其大小以至文字是否常用,但同時也得以想像昔日師傅從數以十萬計的字粒逐字逐粒檢拾出一頁一冊辛勞。想當年成千上萬的書冊紙品也都經歷執字粒、排間距、拼合成印版等工序。由此製成的印刷品不但照應着政治經濟的大小事務、也編排起教育、娛樂與生活日用等細節,兼且承載着古往今來天文地理諸般知識。今昔的對照突顯出資訊流播與知識交流背後的繁難,即使活字印刷不再廣為應用,但卻依舊喚起人惜字愛書、善用信手拈來的資訊與知識。

今天鑄字廠消失了,澆鑄中文鉛字粒的技藝幾乎無以為繼,活字館展示的一批字粒可謂碩果僅存的物證讓人一窺老師傅的技藝。不過,版畫工作室無意將鉛字粒當成只供觀賞的陳列品。他們策劃「字海重整義工計劃」,邀請有興趣人士擔當義工,協助清潔及整理字粒。透過親身參與文物維護,工作室期望義工可以感受到字粒的重量、摸得着一撇一劃的形態。從此活字印藝不再只存於書本的過去,而是自己可以參與其中、與我城其他愛字人共同保存的集體回憶。除此以外,版畫工作室又進行口述歷史訪談,記錄老師傅投入印刷業、親睹業界興衰更迭的經歷,也收集他們製作的印刷品。老師傅的故事使得字粒、印刷機與印刷品流露出行內人的情感與回憶,更令人看到一門手藝背後的心思與創意。就算印刷術有所變改,但印刷品的美學與實用考量卻得以保留、累積而沉澱成本地文化資源。

「我們」的文化遺產

活字館的鎮館之寶,當數版畫工作室與荷蘭韋斯特贊鑄字工房基金會合力重鑄的「香港字」。「香港字」以出產地命名,乃由英華書院傳教士於十九世紀中葉鑄造的一套中文鉛活字。英華書院可謂當時全球最重要的鑄字作坊,曾向兩廣總督、上海道台、清廷總理衙門、新加坡、法國、俄國,以及不同傳教會供應中文活字。這套活字出版了中文版《聖經》及其他宗教刊物,後來又刊印了傳教士兼漢學家理雅各翻譯的《中國經典》以及香港第一份中文報章《循環日報》。本來這套曾經行銷海外的鉛活字早已隱沒於時間之流,卻因荷蘭漢學研究的的淵源而得以在萊登國家民族學博物館發現香港字字模。版畫工作室因而與彼方的鑄字工房合作,讓本來只見於書刊的香港字,以鉛字粒的形式重現於世。工作室亦得以開展手工鑄字的技術以及中文字體設計的研究,不但豐富了活字印藝的當代意義,也令這項文化遺產的生命不斷延展。

從文化遺產的當代意義而言,鉛活字印刷技術份屬當時最先進科技,本地製作的香港字更開創中文印刷業先河,確實令香港人自豪。可是相關討論若只限於社群的成就與貢獻,未免將前人的經驗看得過於浮泛,反倒難以將經驗轉化為有裨益於當代的思考。事實上,文化遺產對社群身份的建構毋關乎自我陶醉,而在於肯定自我、認清自身文化如何接受或排拒外來的影響,明瞭箇中抉擇的理據。追溯活字印藝歷史,香港字的流通促成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契機,更掀起現代知識流播的風潮。凡此種種均有賴香港與不同文化的聯繫,而前人如何將印刷科技挪用於本地文化脈絡、如何借助科技推動社會變革,更值得今天引以為鑑、反思創新技術與人的關係。換言之,香港字是香港人的文化遺產,也是普世人類的文化資源,人人得以繼承其技藝、知識,又或由此延伸的思考。

文化保育的未來

香港的生活步伐急速,社會風氣又好新騖奇,一旦事物失去了經濟價值,我們便迫不及待將之淘汰。是以我們對舊事舊物的記憶尤其短暫,可以追溯的往日蹤跡不過十多年光景,難以積累過去留給今天的經驗,自然也談不上轉化文化遺產的價值與意義。

儘管活字館目前尚在試業中,但版畫工作室擬策劃展覽之外,又會舉辦執字粒、排版和印刷等工作坊,邀請公眾親身體驗活版印刷的工序。其計劃旨在保留活字印藝的技藝與知識,與老師傅、藝術家以及其他參與者一起發掘當代思維如何注入傳統工藝,並且將之轉化為屬於今天的創作媒介。活字印藝的未來就在於公眾如何參與其中、如何看待其於當代社會文化的角色。獨立策展人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