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5日
法國知名女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勇奪今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取得這個文壇最高殊榮的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與傳統小說家不同,她的作品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用字簡潔直白,以精確敏銳度挖掘出過去最私人、最羞恥和最醜陋的個人記憶。
現年82歲的安妮艾諾在法國家喻戶曉,近50年寫作生涯,出版過20多本小說和回憶錄,大部分作品類型是「自傳體小說」(Autofiction),她喜歡模糊自傳和小說的界線,將自我經驗變成敍事素材,主題包括在法國諾曼第的成長經歷、非法墮胎、與父母的關係及婚外情等,引起廣大讀者共鳴。
筆風簡練 緊扣人生各面向
受法國女性主義作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和1968年「五月風暴」學生革命影響,安妮艾諾的作品緊扣社會議題,捕捉法國社會變革的時刻,即如何從傳統天主教價值觀走向世俗化、自由和性解放的社會。她認為寫作是一種政治行為,讓讀者看見根深柢固的社會不公,而語言則是「一把刀」,用文字劃破想像的面紗。
這位國寶級作家1940年出生於諾曼第小鎮伊夫托一個工人階級家庭,父母經營雜貨店和咖啡室,家境並不富裕。她在諾曼第就讀私立天主教中學時,遇到來自中產階產的女同學,第一次為工人階級的父母和家庭環境感到羞恥,因此階級也成為她一個重要書寫主題。她的作品不時探討與父母的關係,她曾指父親有暴力和虐待傾向,在12歲那年,她親眼看見父親試圖殺死母親,這段童年回憶在她1997年的著作《恥辱》(La Honte)有直接敍述。
憑着優異的學業成績,安妮艾諾先後就讀魯昂大學和波爾多大學,1971年獲現代文學高等學位,透過教育擺脫原來的社會階層。讀大學時的她已憧憬寫作,但出版商指其作品「太進取」而拒絕發行。惟她未有放棄夢想,30多歲正式步入文壇,當時身兼中學教師,已是兩子之母。
1974年,她以自傳體形式出版第一本小說《空櫥》(Les Armoires vides),講述自己隱瞞家人的一次墮胎痛苦經歷。因為丈夫看不起她的作品,她只好背着丈夫偷偷完成這本書,丈夫發現後非常憤怒,稱「如果你有能力偷偷寫一本書,那麼你就有能力欺騙我」。7年後她發行第三本書《冰凍的女人》(La Femme gelée),探討她對婚姻的不安,同一時間她與丈夫感情破裂,最終離婚收場。
真正讓安妮艾諾取得商業成功的是1991年出版著作《只是戀情》(Passion Simple),講述她與蘇聯已婚外交官的婚外情,赤裸地描寫女性情慾,挑戰保守派底線,面世頭兩個月賣出20萬本,成功打入暢銷行列。
棄用第一人稱 交織集體歷史
步入中年後的安妮艾諾以不同角度重新審視同一段回憶,她2000年出版的作品《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L'Événement),再次寫出1963年她23歲時的非法墮胎經歷。她受訪時重申將經歷寫出來的重要性,「我想記錄一個沒有自決權的女人的感受。你再也無法想像當墮胎非法時,那會是什麼樣子。」
2008年的《悠悠歲月》(Les Années)是安妮艾諾晚年代表作,她把個人經歷與法國集體歷史交織一起。這個法國戰後的故事貫穿60多年,圍繞她在諾曼第的青少年時代、家庭聚會、無意中聽到的一戰二戰士兵對話,亦包括「五月風暴」等國家大事。在這部作品,安妮艾諾創造「無人稱自傳」,書中不用第一人稱「我」,而是用「一個人」、「我們」、「她」或「他們」等。她解釋,《悠悠歲月》是關於事和社會的故事,以及60年來一切變化,需要「我們」和「他們」表達。
安妮艾諾的著作受到學者、評論家和作家青睞,讚揚她的作品把自身記憶與集體經歷連繫,令女性和工人階級人士感同身受。有評論稱讚安妮艾諾摒棄了典型的小說框架,對抗法國傳統文學的優美句子和高尚風格,文筆簡潔、平實,卻風格鮮明。
法國作家路易(Édouard Louis)表示,安妮艾諾顛覆外界對文學的假設,她從不試圖融入現有文學框架,不用比喻、精美句子和角色,實現了非常重要的革命。亦有作家形容,即使她描述非常困難的情況,也能以理性冷靜的文筆處理,認為她的文學自成一角,既不是自傳體小說,也不是回憶錄。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左翼活躍分子 屢抨以色列 |
上一篇: | 美「吸血鬼」火箭炮協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