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0月5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兩個亞洲人攬炒瑞信

瑞信(Credit Suisse)被傳「出事」,儘管業界人士普遍相信該行不會變成「雷曼2.0」,但瑞信CEO承認有需要進行重組,並形容現時處於「關鍵時刻」。瑞信近年可謂多災多難,除了去年因「老虎仔」Bill Hwang爆倉事件淪為重傷機構,還夥拍SoftBank孫正義旗下Greensill染指「供應鏈逆向融資」,未幾反目,隨着美國加息,更連環翻艇。這兩件事令瑞信錄得近百億美元資本損失,並面臨巨額罰款,以致現時被大片陰霾籠罩,該行某程度上可算被兩個亞洲人「攬炒」。

首先,瑞信作為國際銀行兼上市公司,所謂「出事」其實有兩層含義,而兩者差距甚大,不容混淆。若說該公司經營虧損嚴重,股價急跌,這屬第一種「出事」含義,確實不無機會發生。但若說瑞信身為銀行,出現資本缺口,無力償付債務,存在系統性金融危機,就像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則目前看不到任何跡象會這般「出事」。

畢竟歷史「不會重複,只會押韻」,美國聯儲局、歐洲央行等監管機構在2008年後亡羊補牢,包括要求大型銀行大幅提高資本充足率,現時瑞信一級資本充足率(CET1)達13.5%,在全球國際銀行數一數二。作為比較,2008年之前,跨國銀行CET1普遍低於5%,槓桿程度及吸收風險能力皆不可同日而語。

瑞信近日在網絡討論區被傳「出事」,一大原因在於該公司近來股價非常疲弱,由2021年2月高位起計,至今累瀉超過72%,已接近該行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最大跌幅(約75%),市賬率跌至只有0.2倍,被視為「破產價」。股價無疑反映投資者對一家公司獲利前景的預期,不過,「七孔流血還七孔流血,死還死,係兩回事」,尤其銀行擁有厚實緩衝資本,縱使長期利潤微薄甚至虧損,卻不等於會因此「破產」。

Bill Hwang爆倉連累失429億

若要觀察市場對一家公司「破產」預期,較諸股價,更值得留意的是債券價格走勢。瑞信債券近日報價及成交量皆未見大幅波動,例如2025年到期債券孳息率約6.3厘,與其他歐洲大型銀行相若,反映債市投資者對該行「找數」能力不太擔心。

事實上,作為總資產逾1.1萬億美元的歐洲老牌金融機構,瑞信主要由三大業務組成,分別為私人銀行(包括財富管理)、投資銀行、總部業務(包括創新及戰略投資)。其中,私人銀行屬瑞信賴以揚名天下的主力業務,佔總資產超過七成,近年更加風生水起,尤其以中國為主的亞太市場客似雲來(這也會構成潛在風險,惟屬另一個故事),這業務今年上半年貢獻超過11億美元淨利潤。

然而,瑞信其餘兩瓣業務卻「失色」,投資銀行和總部業務今年上半年分別虧損約9億和5億美元,完全抵消了私人銀行掙回來的利潤,集團整體上處於蝕錢狀態。更慘的是,相比起短暫虧損,這兩瓣業務可能面臨更多損失撥備及巨額罰款,最終規模未明朗,此乃投資者對瑞信最大憂慮所在。

具體而言,瑞信該兩瓣業務近年爆了兩隻「大鑊」。第一隻是「老虎仔」Bill Hwang的Archegos基金去年3月炒燶股票爆倉,虧損逾300億美元,高盛、摩根士丹利、野村等投行都有向該基金提供「孖展」貸款而招致損失,但瑞信所佔「孖展」額度最大,亦未及時斬倉止蝕,眼巴巴看着逾55億美元(約429億港元)資本被蒸發,並可能遭到天價罰款,瑞信投行業務原主管Brian Chin已因這隻「鑊」問責下台。

夥孫正義「逆向融資」爛尾

瑞信另一隻「鑊」與總部戰略投資有關,該行自2019年起夥拍孫正義的SoftBank旗下金融創新公司Greensill,染指「供應鏈逆向融資」業務。舉例說,A公司若向B公司採購了價值100元的零件,通常不會立刻找數,而是向後者發出票據,承諾12個月後付款。Greensill這時就會介入,提出代A向B立刻支付,但只會以「九二折」找數,最終待12個月後從A手上收回100元全款,賬面上獲利8.7%。

在此前超低息時代,這種玩法相當於賺取息差,加上Greensill號稱用AI技術控制壞賬風險,又有孫正義加持,吸引不少投資者泵水,瑞信正是第一大戶,向Greensill提供多達100億美元資金。但隨着美國聯儲局激進加息,「賺息差」玩法大失預算,同時Greensill手上大批票據淪為壞賬,所謂「AI風控」似乎名不副實,其高槓桿模式無以為繼。

金融圈有人笑說,瑞信「成也亞洲,敗也亞洲」,系內私人銀行憑着開拓中國等市場賺得盤滿缽滿,沒料到投資銀行和總部業務分別被Bill Hwang和孫正義這兩個亞洲人攬炒。

不過講到底,爛船三斤釘,況且瑞信絕非「爛船」,其主力私人銀行生意依然強韌,整體上資本充足,Archegos和Greensill這些「鑊」,確是juicy新聞,所造成損失似乎一兩百億美元,相較於瑞信總資產及緩衝資本分別多達1.1萬億美元及1000億美元,其實未至於傷筋動骨,遑論變成雷曼2.0。

瑞信CEO Ulrich Koerner現正着手重組投行及總部業務,計劃把「壞資產」剝離出售止蝕,他形容這項工程對集團長遠發展至關重要,猶如關鍵時刻(critical moment);可是這句話被部分網民斷章取義,聲稱「瑞信面臨生死存亡,CEO證實了這個消息」。如同世上任何金融機構或大型企業,瑞信當然有可能遲早「出事」,不過歷史「只會押韻」,最終倒下的方式不太可能簡單重演2008年雷曼事件。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