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8日
港人一向「分身有術」,擁有多重職業身份屬等閒,像香港國際設計家品展(IDFFHK)創辦人余詠詩(Winnie),既是建築師出身,又經營家品生意,並協助打理家族物業,多年來游刃有餘,近年還增添多一個策展人身份,心願是善用設計元素,說好香江故事,「任何美好東西,都係經過設計先造到出嚟,簡單如煮餐飯,(廚師)有冇心機,你會食得出。」
Winnie對建築設計的觸覺可謂與生俱來,「細個跟屋企人出國旅行,已經對啲地方好有印象、感覺同埋興趣,例如去羅馬,我記得晒啲酒店(裝修設計),入晒腦,感受到人哋有冇心去做,好appreciate(欣賞)背後嘅心機;每個人都嚮往美好嘅設計,問題只係你自己覺唔覺,邊個唔想着件靚啲嘅衫出嚟?總之睇得愈多,感受就會愈深。」
至於後來修讀建築,一方面固然是因喜歡美術,「(建築)啲嘢實在啲吖嘛!畫家就好似……(笑而不語)」;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畢業後,她先在三藩市當了兩年建築師,「當時冇電腦,乜都要用手畫。」
八十年代後期Winnie回港發展,其任職的建築師樓有份參與剛起步的赤鱲角新機場項目,初出茅廬的她「儍更更」被派去開會,笑言:「都唔知發生咩事,(會議)講吓填海嗰啲嘢,好technical(技術性),當時公司覺得其實冇乜需要(參與討論),不過又要派個人去,咁咪去囉,冇乜所謂,增長見識。」
鍾情傢俬 主導空間布局
至九十年代中期,她由「室外」走進「室內」,在中環蘭桂坊開設家品店,其後搬往鴨脷洲,分店曾遍布全港。何以對此情有獨鍾?「最貼身,同埋家品好影響到室內空間,唔一定要好貴,但會帶動到整個空間布局。」
在建築及家具界雙線發展,然而Winnie心底一直有個「導演夢」,說的並非拍戲,而是策劃活動,「之前有搞過啲project(項目),例如喺大會堂籌備慈善音樂會,好似拍戲嘅director(導演)咁。至於設計家品展,本身想搞好多年,幾十年前我去米蘭、巴黎、美國嗰啲家具展,覺得好靚、好多嘢睇,當時就諗,如果香港搞得到,會有好多人受惠。」
那些年國際頂尖的設計家品展覽差不多全被歐美國家包辦,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近年亞洲尤其內地經濟起飛,文化氛圍亦愈趨成熟,Winnie有感未來家品市場在亞洲,故理應是歐美來尋找商機,而非要亞洲人長途跋涉過去參與,「去外國睇嗰啲show(展出),嘥時間又貴,唔係好多人有機會。」
「香港嘅貴價傢俬舖,講真唔係咁多人會行入去,有啲見價錢咁貴,直情唔敢入,亦可能根本冇咁嘅(購買)需要,其實有啲真係好靚,如果可以透過展覽令普羅大眾好自然咁去欣賞,唔會有壓力,絕對係好事,所以『的』起心肝去做。」Winnie娓娓道來。
抱着這份信念,她2014年開始化身策展人,飛往米蘭商談合作,翌年成功籌辦首屆「香港國際設計家品展」,2017年再度添食,之後本打算每兩年舉辦一次,無奈2019年本港爆發社會運動,接着就是沒完沒了的新冠疫情,到今年才復辦,主題亦改為慶祝回歸【見另稿】,冀為社會各界發放正能量。
近年雖放下建築師身份,再無參與相關項目,惟Winnie言,建築生涯所得經驗終身受用,「起樓咁複雜都係咁做咯,辦呢啲展覽應該唔會更加困難,都係一個程序,最緊要各方面安排專門嘅人去做,(策展人)只係負責統籌,當然自己要有個概念,究竟活動內容想點做。」從事建築及家品生意多年,她對本港住屋設計也有一套看法,「香港空間係細,視乎你點設計,好似嚟緊個展覽,有個展區關於房屋嘅,講組合屋,到時會有兩個container(貨櫃),你知而家嗰啲過渡性房屋,container或者石屎結構只係好basic(基本)。」
裝飾過渡房屋平添舒適
「所以我哋搵咗設計師朋友去執正啲佢,喺呢個空間度,希望畀到人有個感覺,就算過渡性房屋用container做,一樣可以好舒適,外國大把呢啲container house。」Winnie指出,全世界不少大城市,住宅單位面積均小,如紐約、東京、巴黎等,部分甚至比香港更細,「最緊要你識『斷捨離』,唔好太多雜物。我亦想畀政府睇吓,即使空間只得咁多,都可以花多啲心思喺設計方面。」
室雅何須大,習慣欣賞細節的她認為,近年興建的大嶼山竹篙灣隔離設施,已可見點點心思,「牆紙上面有隻雀仔,算係咁啦,政府真係可以乜都唔做,當然無人expect(期望)要做到五星級酒店咁,佢哋係有心想做好啲,畀人覺得嗰度係畀人住嘅。」
其實設計元素無處不在,視乎能否加以掌握運用,令平淡的生活加添姿采。
採訪、撰文:許鎮邦攝影:黃俊耀、受訪者提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熱愛運動 做好自己不求勝 |
上一篇: | AI模組建平台 分析客人消費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