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4日
公屋輪候時間再創新高,一般申請人平均引頸苦等六點一年方有望「上樓」,突顯本港基層市民不但「住屋難」,更是愈來愈難。候任特首李家超多番強調必定會「優先處理房屋問題」,主張縮減建屋程序、加快覓地效率,達致「提速、提效、提量」。現實卻是不管怎麼加速,從尋找土地到新屋落成起碼需時三數年,對於正在捱貴租、住劏房的人,只能嘆一句遠水難救近火。因此,除了長遠治本之道,還配以短線治標之策,近日有建議把部分「方艙醫院」改造為臨時房屋,不失為因時制宜之舉,值得當局認真研究。
據房委會最新公布,截至三月底,在過去一年獲編配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人平均等候六點一年,較上次公布(截至去年底)的六年進一步延長,創一九九八年有紀錄以來新高,而且恐怕尚未見頂。由於是平均數,意味有些申請人的輪候時間超過六點一年,情況相當嚴峻。
香港近年出現移民潮,有意見認為可能會改變未來的房屋供求。不過,對於正在輪候公屋的二十四萬五千多個家庭而言,相信屬事不關己,因為他們既非移民的主要群體,也難得益於移民賣樓潮,不太可能令排隊等待上公屋的人龍顯著縮短,在未獲編配之前,依舊要支撐私樓貴租,又或擠住於狹窄劏房。
李家超承諾「優先處理房屋問題」,就任後將成立由司長級官員帶領的「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及「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務求縮減建屋程序、加快覓地效率。他又揚言將於履新百日內公布「公屋提前上樓計劃」初步方案,確保「行動要有結果」,「事事做到最有效果」。
李家超決意從加快覓地及建屋着手,無疑是長遠增加本港公屋供應的王道。不過,此前多任特首皆曾提出類似目標,同樣把「住屋難」視為最急切需要拆解的深層問題,結果卻是市民輪候上樓時間不斷延長。畢竟從覓地、規劃、三通一平、起樓以至興建配套,總要經過一定程序及時間。
因此,在加快覓地和簡化審批之餘,不妨好好運用一些暫時閒置卻可供居住的空間,例如九座方艙醫院及社區隔離設施,合共有多達五萬個床位,而隨着本港每日新增確診個案回落至不足三百宗,當中有六間方艙醫院已陸續停運。由於這些設施已有基本配套,只要稍作改裝,應可供日常起居之用,有議員便建議把部分閒置的隔離設施改造為過渡性房屋。假設動用全部設施,每四個床位變成一個獨立居住空間計算,約可提供一萬二千五百個單位。當然,並非所有設施也適合改建,而且須保留部分應付未來可能爆發的新疫情,但即使打個五折,也有七千多個單位,可容納約二萬人入住。
誠然,部分方艙醫院及隔離設施位於較偏遠地區如落馬洲、竹篙灣等,交通不便,周邊亦欠生活配套,未必人人樂意入住。惟不排除目前二十四萬五千多個輪候公屋申請人當中,部分會願意暫居這些改造房屋,起碼在等上樓的兩三年間省下不少租金,並獲得較寬敞的居住環境。
事實上,政府過往也曾大量興建及管理類似方艙模式的臨時房屋區,容納數以萬計居民,這些俗稱安置區的建築群於二〇〇一年才功成身退走進歷史,無奈現在輪候公屋的時間比當年有過之而無不及。香港是一個自由社會,最重要的是「有得揀」,當局不妨向公屋輪候冊上排名中後段的申請人發出邀請,了解有多少人感興趣,倘反應熱烈,便可立即起動。與此同時,李家超又打算推出配套未齊全的公屋提早安排入住,讓輪候者有所選擇,結合新一屆政府加快各類房屋供應,一些暫居臨時房屋的家庭大有機會兩三年後「無縫上樓」。換言之,就算未來十年興建三十三萬個公屋單位的目標數量未必可大幅谷高,只要加速落成,已足以產生紓緩作用。
新管治班子若真能做到不拘一格,短期破舊發揮創意,長遠政策務求穩妥,實現「以結果為目標」的方針治標兼治本,「我和我們」自必稱心滿意,KPI(關鍵績效指標)使命可達。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司長人選料須熟悉土地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