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0日
《後漢書》記述范曄兩句話:「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
新一屆立法會開鑼,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罕有地出席答問大會,並發表講話,集中兩個議題,一是「北部都會區」,一是政府架構重組。焦點在林鄭今屆任期只餘下五個多月,為何仍然大談鴻圖大計,不留待下任特首(不論是誰)籌謀,似乎有違政治倫理,因為這樣可能會費時失事,越俎代庖。
新一屆行政長官選舉有別於過往,除了是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第一次,大家最關心是距離提名期不足一個月(2月15日至3月2日),為什麼還未有人真正表態參選?(編按:商人冼國林周三宣布參選特首)上一屆的情況是梁振英在2016年12月初宣布不連任,曾俊華和林鄭月娥隨即表示會辭職參選,胡國興更加在10月份已經宣布有興趣角逐特首,場面十分熱鬧。
一般人相信,參選的候選人都需要北京的祝福,今屆為什麼到今日還未見祝福的出現,特別是對現任特首,背後有何含意?過早的祝福,怕她氣焰高張?或者另一方向,又怕她變成跛腳鴨?管治維艱。總之遲來的祝福,令有心人難以籌備競選工程,連政綱也不容易準備,對選舉不是好事。
北部都會區是林鄭在《2021年施政報告》提出,屬於香港長遠發展,任何一位特首都應該有前瞻性,融滙大灣區的發展,不過北部都會區有點從錯誤中進步的意味。話說香港的新發展區一直只有古洞北及粉嶺、洪水橋/廈村兩個,梁振英曾經品題東涌,但沒有列為新發展區,後來政府將元朗南提為第三個新發展區,始終沒有北部都會區的名稱。
不單如此,我們北區的中心點沙嶺,更加一度計劃發展為超級殯葬城,完全沒有大都會的構思,直至有意見認為不應該在深圳市中心對岸大搞墳場,驚動中央,縮少沙嶺規模,繼而有北部都會區出爐,雖然有點後知後覺,算是遲到勝無到,下一步是精簡程序,高速推展。
回說政府架構重組,林鄭在發言稿「表明這些構思純屬拋磚引玉,現屆政府會在諮詢持份者後準備詳細方案,交予第七屆立法會討論,然後把方案和議員意見交由3月27日當選的候任行政長官考慮是否在下屆政府實施。」核心問題是為何在剩餘短短幾個月的任期,提出如此重大的改變,若果她不連任,有強迫下任特首硬接任務的味道,連任的話,便有用公帑為自己撰寫政綱之嫌,總之兩面不討好,何故為之?
其實談改組政府,差不多有10年,梁振英候任特首時曾經提出,曾蔭權任內提交立法會,因拉布而終。林鄭在競選政綱中提及成立文化局、旅遊局,分拆運輸房屋局,4年多未見動靜,最後一刻才提出,不合政治邏輯,起碼等待候任特首明確,或者他/她有清楚路向才按步而行,方是正路。
改組政府是全世界經常發生的事,不過從公共行政的角度,改組很容易墮入柏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的陷阱,即機構愈來愈大,效率愈來愈低。柏金森所陳述的故事:一個不稱職的官員通常有三條出路:第一是自己辭職;第二是延聘一位能力較自己高的人協助;第三是請兩位能力較自己低的人回來。衡量利害之後,當然是第三選擇,出現了政府愈來愈臃腫的情況。
董建華開始政治問責制之時是3司11局,現屆政府是3司13局,新建議是3司15局,可能還增設副司長,體驗柏金森定律的真諦。至於名稱方面,運輸及物流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環境及生態局,總有點畫蛇添足的感覺。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死神到 |
上一篇: | 香港是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