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5日
全球踏入疫情第三年,雖然有疫苗輔助,但是變種病毒Omicron來勢洶洶,世界各地有的選擇封城,有的選擇與病毒共存,各適其適。唯一的共通點是無論使用哪種方法抗疫,製造出來的垃圾也一樣多不勝數。
回收口罩循環再造
以口罩為例,根據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估計,全球每月約使用1290億個口罩,兩年下來,便用了30960億個口罩。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如果以這些口罩作為地氈,大概可以鋪滿20個地球。
重點是這些口罩大多是一次性使用,被丟棄後需要450年才可分解。因為衞生緣故,甚少被循環再造。這些口罩的下場不是去了堆填區、垃圾焚化爐,便是污染海洋,甚至纏着雀鳥或海洋生物,簡直是生態災難。
有見及此,一位南韓的大學生靈機一觸,心想既然塑膠可以回收,為什麼不能回收口罩?他因此想到把口罩循環再造,給予它第二生命。他首先在學校設立回收箱收集10000個曾使用的口罩,並向廠商索取一大批有瑕疵的口罩,然後高溫溶化及加工,造成9張「口罩凳子」,作為畢業作品。他的心願是當地政府能夠建立一個系統,回收被廢棄的口罩並將之製成有價值的用品。
此外,法國一間在2019年成立,名為Plaxtil的公司,原本是回收舊衣物再造成為類似塑膠的物料。但自從疫情開始,便轉型為回收用過的口罩,把其「隔離」4天,之後絞碎,並經紫外線消毒,然後製成塑膠物料。這些塑膠物料可以造成塑膠保護面罩,也即是名副其實的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
意大利設計師Tobia Zambotti更別出心裁地想到把用過的口罩製成羽絨,更將之命名為Coat-19,亦即COVID-19的諧音。這件羽絨是透明的,從外面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出內裏每個口罩,甚有創意。
紐西蘭一間名為TerraCycle的公司更準備了零廢物回收箱,用來回收用過的口罩、手套與眼罩等的個人保護設備(PPE)。而另一間名為ReWorked的塑膠回收公司,在收集足夠的口罩後,便會把口罩加工成為塑膠層板。
一間本地口罩公司Innotier更發明出可以殺菌99.9%,並可重用的口罩、手套,以至衣物。由於十分欣賞他們的創新與環保的發明,我自從購入他們的口罩後,如非必要,已甚少佩戴即棄口罩了。
即棄口罩雖然是疫情中數量最大的垃圾,但即棄餐具造成的禍害亦不遑多讓。
外賣不用即棄餐具
政府剛剛在上周公布晚市禁堂食,這種似曾相識的處境,我們早在2020年便已經歷過。大家不能外出晚膳,大小食肆與外賣公司於是立即推出一系列的外賣優惠,相信大量的即棄餐盒與餐具將會不斷加重堆填區的負擔。
其實全球已有不少國家不可使用即棄餐具,例如法國與內地便是好例子。港府雖然去年剛剛公布有關禁止用即棄餐具的諮詢,但首期計劃則要到2025年才推出,令人望穿秋水。
香港環保團體綠領行動估計本港每星期消耗約101億件外賣即棄塑膠,情況十分嚴峻。因此在2020年成立「絕膠經濟圈」,並在去年10月中開展第二期,名為「買外賣大俠走餐具」一共獲得元朗及油尖旺區31間食肆支持。如市民自備食品容器與相關食肆買外賣,儲齊20個印花,便可換取一張面積20元的現金券,在參加計劃的食肆使用。
我多年前在內地出差,第一次見識環保外賣,令我驚嘆不已。因為他們用的飯盒並不是塑膠或發泡膠做的,反而像家裏的碗碗碟碟一樣,會回收清洗再用。
其實台灣花蓮也有類似的安排,一個名為VO2的外賣平台,結合當地20多間素食餐廳,提供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外賣服務。他們的名稱VO2是將CO2「二氧化碳」的C改為代表素食Vegetarian與Vegan的V,甚有意思。
疫情已經進入一個長期作戰的階段,我們可以選擇繼續使用一次性的PPE與餐具,美其名為清潔衞生,實質超級浪費與不環保;也可以選擇為地球踏出一小步,源頭減廢,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移民前醫療規劃三部曲 |
上一篇: | 聯儲局是否全面轉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