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8日
因為我的主業是專項基金,所以客戶日常來電,主要都是討論地產及房託的相關事宜。不過也許仲夏大家都在放假,偶爾客戶亦會因為「房託都是高息選擇」,而找我討論其他現金流資產的問題。除了房託(或收租地產)之外,最穩定的現金流資產當然就是債券。
債券基本上只是一紙合約,列明債主(投資者)和債仔(發行機構)之間的關係和各自的責任,所以隨着債券巿場在亞洲發展愈來愈成熟,我們也看到不同的債券類型。這些債券分配責任有異,就自然影響到它的潛在風險和回報。例如co-co bond,就是銀行所發的債券,在出現金融危機的時候銀行有權將債換股。投資者額外承擔了出現金融危機的風險,自然就收到稍高的回報。
去年也是仲夏時候,我寫了一篇〈尋找安全投資〉,就是討論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的債券問題。那篇文章的重點就是現時國債利息低迷,投資者應該減少利率風險,所以應先考慮浮動利率債券;將來利息回調,這批債券的利率隨之上升,就成了派息可觀的持倉。以發行機構類型分類,債券可分為政府、企業及證券化產品,最後一種在亞洲較為少見,可以略過不談。如果大家有一個私人銀行戶口,每天就會收到好幾封電郵,公布政府或企業所發的新債券。
不同政府債券的利率稍有不同,當然是因為各政府的信用度有異。亞太區既有東亞的中日韓,又有東南亞的東協十國,合共是十幾個中央政府,再加上各國的主權基金、官方機構,乃至大學或公立醫院等相關事業,部分國家的地方政府亦可發債,總共有幾百個機構所發的債券,都可稱之為政府債券。
這些大大小小的機構信用度不一,當然影響了每張債券的利率。基金經理要跑贏大巿,主要就是發掘風險較低的債券。例如2000年初,菲律賓終於有望還清馬可斯政府時期的負債,中間有約兩三年的時候,財務風險大降,但債息仍然高企。
那時候大手買入菲律賓政府國債,債息下降後所賺的升幅非常可觀。但這種大賺的機會就像特斯拉或港視(現稱香港科技探索)(01137)的股票一樣,不可能每天都見到。恒常投資債券,往往就是以數十點子論成敗。
進取者靠槓桿加大回報
例如,最近見到一張債券,由某間全球著名的南洋主權基金發行,利率是美國國債+80點子。現時美國10年期債息口是1.3厘,該主權基金的債券利率就是2.1厘。兩三年後,待疫情後經濟回順,美國10年期債回到了3厘左右的平均水平,該債券的利率就會上升到3.5至4.0厘左右。該頭南洋雄獅業務眾多,背後政府又是東南亞聲望最高的政府,債券風險較低,4厘回報已經很不錯。
以上分析很適合追求穩定派息的食息一族,但亦有投資者會再進取一點。如果2.1厘的息口比投資者自己的借貸成本高,投資者亦可靠槓桿加大回報。因為家族辦公室借的是一個月或更短的錢,但是買的債券卻是10年期債,因此借貸成本就比南洋雄獅更低。這招「借短投長」,亦是銀行借貸業務的賺錢方法。因此,單是在各種政府債券之間打轉,其實亦可砌出不少有效的投資組合,是資本巿場愈來愈成熟的結果。
作者為安泓投資的投資總監,亦為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副教授。他為《信報》/信網撰文,與讀者分享投資見解。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疫後房託新攻略》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科技股有排跌 |
上一篇: | 移民澳洲節稅 減少短炒股票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