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2月11日

方津生

有關修訂《醫生註冊條例》的草案

政府提出修例,容許非本地培訓、在海外認可醫學院畢業的香港居民,於香港公營醫療機構服務5年後,可豁免應考執業資格試而獲本地正式註冊,執業行醫。

現時,海外醫生已可透過「有限度註冊」來港行醫,毋須應考執業試。「有限度註冊」是指在醫管局、衞生署及大學院校內工作,有效期為三年,屆滿後可獲續期。根據現行體制,海外醫生若想成為香港普通註冊醫生,即可私人執業,必須通過執業試,並完成一年實習。

醫務委員會舉辦的醫生執業資格試,目的是確保醫生質素,但其程度受外界批評過於嚴謹,及格率低。在2012至16年間,英、美、加、澳、德的畢業生的第一部分(專業知識)及格率平均為40%,中國內地畢業生為15.7%,而「一帶一路」國家為11.1%。第二部分(醫學英語技能)的及格率分別為100%、50%至90%和99%。第三部分(臨床考試)通過率分別為52.8%、27.5%和16.7%。考生可選擇英語、廣東話或普通話參加臨床考試。考試每年舉行兩次,可連續考五次。

我本人在醫學院和一些專科考試中經常不及格。我從未責怪考試設定不合理標準,而歸因自己準備不足或能力不足。當我最終在愛丁堡通過院士考試,當時總體及格率為25%。我獲邀與考官以Sherry酒慶祝,他們並祝賀我家人對我的支持。這是醫學界罕為別人理解的考試經歷。

醫務委員會有責任確保安全的執業標準,特別是因普通註冊後可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執業。若說醫委會故意提升考試門檻以將海外畢業生拒之門外,是不公平和毫無根據的。

醫管局一向提供全港超過90%的住院及門診服務。本港公營醫療系統不勝負荷,早為人所詬病。問題當然不僅限於專業人手短缺,還應歸咎於整體醫療籌資嚴重不平衡。面對人口急速老化,醫療服務需求和公眾期望不斷攀升,公營醫療系統已到了不能持續發展的地步。

近年來醫科生年均學額迅速增加,更會由現時530人再增至每年660人。記得曾有兩年,應屆醫科畢業生在醫管局找不到工作,許多被迫在實習後自行執業,未能得到我認為必須的進一步培訓。

單靠增加醫生數目並不能有效紓緩公營醫療服務輪候時間的問題。一位年輕專科醫生在門診看完病人要求送檢,掃描輪候時間為一年;病人須馬上入院治療,但3周內沒有床位;患者嚴重關節退化須於早期接受手術,輪候時間至少兩年。

為了充分利用現有醫生人手資源,政府必須額外撥款增聘護士、其他專職醫療人員、輔助人員,並增設病床、手術室、醫學掃描儀、辦公空間,以及住院和門診設施。

前線公營醫護人員的困境已眾所周知,但轉向私人執業的吸引力並非榮耀和巨額收入。實際上,不少私人醫生現時已很難維持生計,他們沒有足夠病人,而且要支付高昂的租金。年輕醫生由於對工作前景感到沮喪而離開醫管局,他們在資源嚴重不足的環境中感到無助,並清楚晉升為顧問醫生職位的機會十分渺茫。

海外和大陸醫學畢業生可以不受限地於當地公營醫療機構工作,毋須任何考試,由僱主審查其職位資格。在海外完成專科培訓的香港公民,根據其背景,自會選擇是否回港工作。如果私人執業確實是他們的目標,何不鼓勵他們一樣參加考試?需要在這裏接受專科培訓的外地畢業生將與本地畢業生競爭培訓職位,培訓為期6年。然而,醫學專科學院轄下的多間分科學院已清楚表明,由於缺乏資源,培訓職位一直非常短缺。

香港醫學執照學會近期對於政府擬修例以允許海外醫生毋須通過考試來港執業,表達非常遺憾和擔憂。該會對302名非本地訓練醫生的調查,84%受訪者認為執業試確保所有非本地畢業生均符合香港專業標準,有助於維護病人的安全;有12%受訪者尚未通過考試。會方強調,公正、公平的執照考試是獲得在香港執業資格的最合適途徑,公開和良好進行的考試對於醫學專業長期質素至為重要。

我主要反對政府提議成立另一個委員會,審查非本地醫學院的名單以批准其畢業生在港執業可豁免考試。該委員會繞過監管醫生水平的醫務委員會,踐踏醫生專業自主。

醫管局應考慮不同措施鼓勵外地醫科畢業的香港居民回來在公營機構服務。他們聘用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的紀錄極不理想。為本地和非本地畢業生提供足夠專科培訓職位應是強烈的誘因;完成培訓後,他們可與本地培訓生一起參加由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舉辦的專科考試。

如果私人執業是外地專科醫生回港的最終目的,那麼醫委會可設法促進這種意願;合資格的醫生毋須在港進一步培訓即可參加同一專科考試;考試及格便可獲專科醫生註冊,可以獨立在該專科實踐,而毋須普通註冊,就如澳洲的先例。

政府應允許專業人士確定行醫標準,而非繞過醫務委員會,否則定會危及醫療服務的安全,並可能侵犯《基本法》所保障的專業自主核心價值。最終,香港人付出的代價會是自己的健康。

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前主席

前香港醫學會會長

前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