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9月18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再封城蕭條臨門 美聯儲恐擴量寬

筆者深信對抗新冠肺炎應盡量以科學為本,可惜很多地區把疫情政治化。過去半年,美國各州以不同方式抗疫,結果部分措施管用,部分卻效果麻麻。

不過,外界對疫情了解日增,譬如新冠肺炎病故者年齡中位數約80歲,80歲以下死者通常存有癡肥、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及免疫系統衰退等共病(comorbidity)。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數據,僅6%患者直接死於新冠肺炎,其餘死者至少患上一種共病,所有美國死者平均存有2.6種共病。

20歲以下患者絕少不敵病毒,估計年輕感染者死亡率接近零,但隨年齡上升,死亡率暴增;50歲至59歲組別死亡率為0.3%,60歲至69歲組別比率則為1.3%,70歲至79歲組別升至4%,80歲至89歲組別高達10%。

限制措施違CDC建議

此外,美國實施封城導致首季經濟陷入蕭條,即使出現反彈,但經濟仍處於嚴重衰退,每周超過80萬人新申領失業救濟金。低收入人士在疫情下飽受健康及財政困擾,而且復元能力有限。

幸而醫院負荷壓力減輕,足以接收大量病人,療法及用藥選項不斷增加。目前超過30種疫苗處於第三階段臨床測試,雖然大部分可能無效或引發嚴重併發症,甚至是賠本生意,但總有疫苗在這場競賽脫穎而出,令疫情終於受控。況且,過去70年每波流感疫情最終達到群體免疫,相信這波疫情也不會例外。

可是安老院成為病毒溫床,在很多疫國,五成至六成死亡個案來自安老院,部分國家比率更接近八成。然而,就算新冠肺炎沒有爆發,數據顯示安老院儼然長者的「催命符」,長者死前留居時間中位數僅5個月;65%院友入住安老院一年內逝世,53%院友在半年內仙遊。

美國疫情反彈,與大型活動出現超級傳播者不無關係。例如為期10天的斯特吉斯電單車集會(Sturgis Motorcycle Rally),傳播者把病毒散播到南達科他州及北達科他州以外地區。隨着冬季逼近,很多醫療專家也預期疫情將捲土重來,確診及死亡個案反彈,醫院再次出現人滿之患,可能傾向再度全國封城。

只是美國付不起再次封城的代價,若第二季經濟慘況重現,或墮入更難擺脫的蕭條深淵。數以十萬計小企業將難逃結業厄運,部分大企業也劫數難逃,數以百萬計打工仔失去生計。

疫情爆發初步,美國實施封城以阻止病毒蔓延。但弔詭的是,這種限制措施有違醫療機構過往建議。《華爾街日報》引述CDC發出的2017年預防流感大流行社區指引,CDC表明就算1918年西班牙流感那麼嚴重的疫情重演,也不建議當局下達在家避疫令或關閉非必要商店。世界衞生組織(WHO)翻閱文獻,研究現今全球抗疫經驗,結論是「強制隔離及檢疫既無效又不切實際」。加拿大抗疫指引亦列明限制活動不可行,亦難以實施。

然而,政府官員不同意有關建議 ,執意推動封城。筆者並非指摘官員最初作出錯誤決定,一切已經事過境遷,但再次封城絕非上策。

其他疾病致死料急增

若疫情捲土重來,該怎麼辦?首先必須保護最脆弱的一群。而且必須意識到全面封城「副作用」是抑鬱、濫藥及自殺等死亡個案飆升。美國丹佛市(Denver)醫生發現心臟病發送院個案暴跌,當地爆發疫情首兩周,在家心臟病發暴斃個案高於新冠肺炎累計死亡人數。與此同時,癌症確診個案大減,意味接受檢查人數下滑,耽誤確診時間,發現時癌症可能已進入較晚期。

英國在疫情下,由於心臟病人不想與新冠肺炎病人同院,入院人數減半,導致四成可治療的低風險心臟病人病故。中風病人情況更加糟糕,由於很多患者獨居沒有訪客,98%緊急求助電話由他人撥打,反映失救情況嚴重。

每年全球逾150萬人死於肺癆(TB),封城措施帶來連鎖反應,國際組織Stop TB Partnership估計若全球封城3個月,然後在未來10個月逐步解封,全球肺癆病例將增加630萬宗,死亡個案增添140萬宗。世衞則預測,若雞尾酒療法中斷6個月,愛滋病相關綜合症死亡人數增加超過50萬人;在最惡劣情況下,每年全球瘧疾死亡人數或升1倍至77萬人。

因此,疫苗面世或達群體免疫前,足球比賽等大型體育活動可免則免。儘管並非每處都強制出外戴口罩,筆者認為必須在公共地方佩戴口罩,尤其是長者及共病患者。社交距離措施亦證實奏效,加上佩戴口罩雙管齊下,今年美國流感等傳染病個案下滑。

瑞典群體免疫終奏效

只是社交距離與經濟活動必須取得平衡,強制所有餐廳堂食客量減半並非全然合理,大部分餐廳難以憑此賺取利潤,當局應在餐桌距離動腦筋。幾乎全部零售業及公共服務業也面對同一困境,當局擴大口罩、保護設備、主要藥物及醫療物資供應之餘,理應向商家提供短期減稅優惠。

瑞典採用群體免疫策略也曾引發爭議,當地拒絕封城,學校繼續上課,結果累計死亡個案僅接近5900宗,約七成病故者居於護理院院舍,死亡個案主要在疫情爆發初期出現,而且病故人數低於1993年及2000年流感疫情。目前瑞典新增單日死亡及住院個案跌至單位數字,看來群體免疫策略有效。但美國不能從中借鑑,因為瑞典人口遠低於美國,而且國民較少患有共病。

筆者在「被捧抗疫曙光,遠紫外線C吃香」的信函,談到遠紫外線C(far-UVC)潛在用途,指出這種紫外線波長在205納米至222納米之間,能消滅病毒卻無損人體。目前數間企業正開發遠紫外線C消毒裝置,雖然這類裝置售價昂貴,隨着LED燈簡化版本面世,售價將大幅下調,用於商業場所之餘,還可推出家用版,消除其他感染風險。

Strategic Economic Decisions創辦人布羅克(Woody Brock)近日撰文提供真知灼見。布羅克指出聯儲局改變通脹目標,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表明較過往更加容忍通脹問題,原因之一是鮑威爾關注美國經濟脆弱。美國經濟不堪一擊,在於聯儲局奉行低息政策時間過長,把利率壓得太低。

若美國再推封城措施,將把經濟推入蕭條境地。由於息口壓至零厘水平,減無可減,筆者預計聯儲局將推出更加激進的量化寬鬆政策,引發通脹上升的意外效果,進一步削弱美國經濟。

布羅克認為聯儲局多年來管理脆弱不堪的經濟,筆者深表贊同,但認為始作俑者正是聯儲局,「罪魁禍首」正是所謂的聯儲局托市(Fed Put,即每逢市場大幅動盪時,聯儲局就會出手托市),導致全球經濟愈來愈脆弱。

筆者並非建議立即全面解封,而是有秩序地逐步重啟經濟,直到疫苗成功研發或疫情自然消退,才重開大型活動。儘管疫情可能在今年冬季捲土重來,若然達到群體免疫,加上治療方式改善,醫院負荷大減,就算疫苗趕不及面世,筆者預期2021年某段時間,人人將恢復日常生活。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