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
公關界近期的大新聞,是大型國際公關公司又再宣布退出為特區政府「重建形象」的招標;在此之前,去年9月政府曾邀請8家國際公關公司協助重啟宣傳,結果沒有一家答應。
今年4月,政府再次招標,邀請國際公關公司參與「香港再出發」(Relaunch Hong Kong)宣傳計劃;這次有7家公司入標,包括公關龍頭 Edelman,法國公司 MSL,及新加坡公司REDHILL 等,結果 MSL 率先退出,然後Edelman 也決定棄權!
Relaunch Hong Kong 的招標文件稱,計劃的目標是要令國際社會知道香港經濟正在復甦、政府應對新冠疫情危機的努力收到成效,以及香港仍然是一個開放營商的地方。此外,政府亦希望令外界了解香港在貿易、投資及商業上的優勢。中標公司要向政府提供意見,如何加強國際傳訊工作。
兩輪招標都是希望找到一家公關公司,協助「 拯救」香港形象;去年9月政府邀請的8家都是國際公關公司,最後全部都拒絕參與;今年4月再接再厲,仍然是希望邀請國際級公司。
自製公關危機
據標書所示,入標公司至少有一個辦事處在北美或歐洲,在香港有辦事處(physical office )和僱用最少兩名全職人員。
要向國際社會發放關於香港的正面訊息,找國際級公司協助,看似順理成章,但接連遭到拒絕,到底反映了什麼問題?
一直以來,特區政府都很重視國際形象,然而,今時今日,香港在國際社會的處境非常尷尬;中美關係劍拔弩張,針對行動一浪接一浪,而由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組成的「五眼聯盟」,對華態度清晰可見。香港作為中國主權下的特別行政區,國家的重要貿易和金融中心,難道可以獨善其身,不受影響!究竟「香港品牌」在如此紛擾的時局下,該怎樣向外宣傳?而這些工作應該由誰去做?政府心目中的英、美、法……國際公關公司,真的能幫得上忙嗎?
面向國際社會的公關工程,在平常日子找國際公關公司參與本來無可厚非,但在複雜的國際政治形勢之下,再大的跨國公司都是民間商業機構,它們不願冒這個險,乃是可以預計,但特區政府卻一而再地邀請它們協助,結果不斷「食檸檬」,自己製造了「公關危機」!
回頭再看,根據公開資料,政府去年9月的招標是徵求公司協助特區政府「對現今香港海外形象作初步評估」,針對「關鍵海外市場對香港的負面觀感,提出改善建議」,強調香港與區內其他城市的優勢,並加強宣傳「一國兩制」的成就;今年4月招標要求大致相若。上面各項要求,到底由一家根據地在海外的國際公關公司去處理好些,還是一間有國際視野而熟悉本地情況的本地公司更能勝任?
國際級公司其實不等於外國公司,本地公司很多都非常國際化,且具國際視野,但在政府招標文件內開列的要求,本地公司往往不被視為國際公司,因此無法參與,這又是否特區政府想要的結果?香港一向以國際化自豪,但當政府招標時,卻暗示香港公司不懂國際市場,這種思維甚為矛盾。
誤解了國際化
香港很多企業不但有國際視野,業務方面也有良好的國際網絡,除了傳統歐美市場,近年更擴展到東南亞以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只是沒有一個給官員看得上眼的外邦地址!特區政府的政策往往自貶本地企業,也誤解了國際化的涵義,而這種情況也有見於公營機構;政府應該做的是在風高浪急的日子擁抱更多有實力的本地公司,攜手創出自己該走的道路,同時讓本地公司展示實力。
以 Relaunch Hong Kong 計劃為例,政府希望向外國發放「正面訊息」,但在今天的世界,訊息沒有疆界,政府在外國發布的宣傳訊息,不能只將外國人界定為目標受眾,而忽視香港人的觀點和情感,這樣做只會有反效果。難道本地公司在把握國際和本地的政經脈搏方面無法勝任?
公關不是塗脂抹粉,要對每個議題有深入、正確的體會,才能發放清晰、令人產生共鳴的訊息;試問,外國公司能比香港公司更明白香港嗎?
根據今年4月政府發出的招標文件,其中開列了兩大原則,就是要物有所值 (achieving best value for money),及維持公開及公平的競爭(maintaining open and fair competition);盲目信賴國際公司,政府又是否違反了自己訂下的原則?
持續智庫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印度神器 |
上一篇: | 搶救D-Biz救中小企刻不容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