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3月18日

鄧凝姿 文化論政

逆市不減租有錯嗎?

近日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若干租戶透過「石硤尾藝術村聯會」(聯會)向中心管理處要求減租,以紓解因近期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財困問題,但中心初期回應只有「亦感同情」,簡易覆述來說是按其現有財務狀況,難以有任何做法,而且中心的工作室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情況,反映中心的租金是屬於合理水平。其後藝發局再從民政局獲得加碼撥款,JCCAC租戶終確定獲得3個月的免租支援。

當然中心的租戶並不完全滿意,期望管理處不應跟慣常做法每年加租,而應考慮在特別時刻減免租金。究竟在這艱難時候應展示相互支援,還是一直以來民間對藝術發展的看法跟管理者其實是有所不同,以至期望與現實有落差?這裏希望回顧一下視覺藝術發展的情況。

綜觀大環境,每年《施政報告》都把「文化與體育」放在一起,又或以「創意產業」為題,2010年曾經出現「文化發展」及2011年「文化藝術」,2017年以後放在「多元經濟」之下。民政事務局為落實綱領的工作,看其2018/19年度的預算報告:資助香港演藝學院佔8%,主要演藝團體8%、文物/博物館及展覽21%、公共圖書館及活動27%、公共演藝場地及活動27%、與文化相關的開支7%、跟所有大眾藝術家有最大關係的香港藝術發展局有3%,共48億元,其中不包括一筆過撥款予特別團體。今年因肺炎疫情,多了1.5億元的撥款。大家關心的西九文化區是另一筆撥款,2008年獲216億元,之後繼續有追加的情況。

中心由非牟利團體管理

其他視覺藝術發展情況。大型機構如M+視覺文化博物館,雖然正式建築物仍未建成,已舉行了不少展覽及活動;另外,有位於中環、由賽馬會轄下的慈善信託基金成立的非牟利「賽馬會文物保育有限公司」管理的大館,也非常活躍,兩個機構都以國際上流通的高級藝術發展、或全球視野下的亞洲藝術為思考方向。其餘都是小型藝術團體,較著名的Para Site空間也緊隨着國際的藝術當代藝術建構其展覽,中型團體則缺席。其他發展有Art Basel Hong Kong香港巴塞爾藝術,Art Central, Affordable Art等等,這些活動突顯了藝術的實用經濟層面,特別是精英的高級藝術品,可以是價值連城的。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位於基層生活的區域,屬於「山寨式」的空間,一般對「山寨式」的解釋是小規模或低成本;以香港歷史背景而言是手工業/家庭式。不過,大家可能忘記箇中也有一個意思是不正規和非官方的。

11年多以來,在流轉管理和自然流失的狀況下,藝術家產生了什麼樣的面貌和發展?一個不能靠藝術買賣回報收入的空間,任何的租金都不會是便宜的,因此中心的空間使用都是多元化的,縱使現時每呎10.6元,以300多呎的都會是合租的單位、還有舉辦工作坊、講座和創作等,對外跟不同社區及學校合作,開拓了關懷社區發展的工作,突破藝術家固有的角色,不再需要「因藝術/家之名」去做事,這個大概是當前藝術發展的最大特色,不少租戶都終於成為全職自由藝術工作者。

中心管理由自負盈虧非牟利慈善團體及香港浸會大學附屬機構所管理,香港浸會大學的管理現處於第二個7年期至2022年。現時最大的工作是手作市集,以及每年12月的JCCAC藝術節,市集攤位租客大多是外來人、而藝術節的節目不少是跟團體租戶合作的,其餘就是一般場地管理工作。中心一直強調其財政緊絀,難有其他工作,根據JCCAC年報(2015至2019年度),聯會整合出來的年度財政收入來源順序為:租金、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公共設施、節目贊助和補貼,以及其他。租金逐年下降,相信主要原因應是機構租戶減少,因此基金撥款增多,其他收入只是單位數。

JCCAC發展仍集中租賃

2015至2018年度都錄得虧損,2018/19年度收入為2251.96萬元,支出2223.72萬元,盈餘28.24萬元。相對上,中心內的藝術團體,反而非常積極,如版畫工作室、光影作坊及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等,都由細小單位搬到大的單位,計劃更多跨地域的合作,企圖有更多的發展和可能性,但以一直需要自攜資金守護機構的現實情況來看,擴大發展是有一定風險的。

JCCAC是第一個經活化才成立的藝術空間,發展了十年多仍然集中在租用的問題上,未來應該進入舊租戶陸續遷出的時候,無論是自行或被遷離的,其藝術創作的情況應該會減緩或停止了,試想其他一般工廠大廈的空間都比JCCAC大,個人租用是有困難的,就算留下,以每年加租的情況,日後也未必負擔得起;學生租戶低租金的期限就稱為蜜月期,過了兩年就要重新思考其人生的路向。藝術的孕育期和持續性真是不知從何處說起。至於特區政府所着重的收成期,即買賣和利潤的數字,以香港藝術家的文化身份定位、在環球藝術的語境下,是屬於有限度的成就。

香港並非沒有文化藝術的研究,遠至1999年的《香港文化政策的釐定、推行與資源開拓》總報告,以及民政事務局網頁的文化政策,其願景是使香港成為一個國際大都會,植根中國文化,以創意推動社會進步。在不質疑其願景下,仍問政策如何能落實到作為創意的源頭和成品的生產者身上?沒有諮詢民間意見和溝通,尋求合作,如何達致全方位的工作?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只是這個制度下的一個縮影。

作者為視覺藝術家及策展人,現在是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租戶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