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7日
對香港中樂團來說,戴着「民樂翹楚」的光環出訪,特別是回到「民樂基地」的中國大陸巡演,壓力特別大;剛完成為期11天(10月31日至11月10日)在4個城市演出6場完全不同的4套節目,那就更是樂團的壓力測試,但同時亦是樂團樂手在近年來幾乎完成了「世代更替」後的實力驗證。
樂團首站在上海的演出,3天3個場地3套節目,是第21屆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文化周的活動。11月1日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的首場演出,更是開幕節目,以「都會交響」為題,選奏6首樂曲,開場的吹打樂《將軍令》,和接着趙季平的《古槐尋根》,都是「尋根」的音樂;能展現「都會交響」之音,則是分別於上下半場演出的兩首香港作品,伍卓賢的《大樹》和伍敬彬的《下一站月球》。
結束上半場的《悲調》是上海著名作曲家朱踐耳以潮汕音樂作素材創作的經典;作為音樂會壓軸,由呂思清擔任小提琴獨奏的《梁祝》,更是60年前誕生於上海的名曲。這套開幕節目,除了以尋根及港滬雙城的背景元素構成,更展示出樂團從傳統到現代的廣闊藝術風格。
緊接着在上音歌劇院的第二套節目, 則邀來崑曲王子張軍領銜,台灣李小平擔任導演,演出由顧冠仁、金復載兩位作曲家分別根據崑劇《牡丹亭》與《長生殿》的唱腔作曲、編曲的「跨界交響」版本。這是將傳統中國戲曲意境韻味與現代大型中樂團作出跨越融合的探索。當晚的演出很能發揮大型中樂團的強大表現力,特別是《長生殿》,在營造戰爭的氣氛和張力上很有效果。
第三場在上海城市草坪音樂廣場舉行的「不可能的幻想」,開始是關迺忠的《太陽》,接着是伍卓賢的《小星星幻想曲》,進入高潮的是以流行老歌編成的組曲《舊情綿綿》、《廣東小調聯奏》、顧嘉煇的電視主題曲組曲,壓軸是伍敬彬編曲的《不可能》連奏,是一套可入「俗耳」的大眾化節目。
6天3城演3場
由於閻惠昌感染了肺炎,第四套節目在保定和哈爾濱的兩場改由周熙杰上場,最後一場在臨沂,閻惠昌歸隊帶領樂團完成這次壓力測試。這套以《劉邦.項羽.兵馬俑》為名的節目,包括《秦.兵馬俑》、琵琶與樂隊《霸王卸甲》、周熙杰編配的古曲《十面埋伏》,壓軸曲是伍卓賢的《唐響》,全是大作品,展示現代民族樂團不同形式的美感追求。這4套節目,頗為全面地展示了香港中樂團的強大實力。
在上海演出後,過百人的團隊和60多個樂器、樂譜、演出服裝的大箱子,在前後一星期,乘坐4次航機和多程長達三四小時的旅遊巴士車程,橫跨三省兩千多公里,隔天在不同城市登台,那是樂團前所未有過的超強挑戰;幸好樂團的後勤行政和台前樂師,每場演出悉力以赴,將每首樂曲的要求效果發揮。演出後無論是音樂界的專業人士還是一般觀眾回饋評語,都作出高評價,可見香港中樂團這次壓力測試,達到了實力展示的目的了!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秋冬聖品 滋補蛇肉 |
上一篇: | 科學及野生環境專家 揭示海洋塑膠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