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8日
「難民」是一個我們好像認識,細想之下卻又不太熟悉的一個名字,但或多或少總會為他們加上一些標籤,例如是引起社會混亂的源頭、收容國的包袱等。筆者曾經接觸過的難民之中,每一個都有他們的故事,只要願意細聽,你會發現不是一個、兩個的標籤,便可以輕易地形容他們。
根據《1951年難民公約》的定義,難民是指「因有正當理由畏懼由於種族、宗教、國籍、屬於某一社會團體或具有某種政治見解的原因受到迫害而留在其本國之外,並且由於此項畏懼而不能或不願受該國保護的人。」此公約及1967年通過的《難民地位議定書》和1969年《非洲難民公約》,一同奠定了今日世界難民保護法的根基,希望確保難民不會被驅逐出境或遣返到他們生命及自由受到威脅的地方。當然,難民由離開本國後,能否公平且有效率地申請庇護,直至尋求得到長遠的安身之所,有尊嚴及安全地生活下去,仍然有賴各國政府制訂相關政策及落實執行。
2540萬人逃亡國外
綜觀歷史,我們得知上世紀以至今日,難民仍然在世界多國成為燙手山芋,甚至是引發社會不穩和政治危機的導火線。截至2017年底,戰爭、武裝衝突和迫害已導致2540萬人逃亡國外,成為難民,其中60%的難民藏身於僅10個國家之中,包括土耳其、巴基斯坦和烏干達等。而且,85%的難民棲身於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本身已面對着經濟和發展的眾多挑戰,加上複雜的難民問題,無疑是雪上加霜。由於這些不能再忽視的現況,全球多國去年底終於在聯合國大會上通過了歷史性的《難民問題全球契約》。
聯合國常務秘書長阿米娜穆罕默德在是次會議上,亦闡述了此契約成立的背景:「近年來,與國際難民和人權法相悖的是,我們看到了封閉的邊界在蔓延。數百萬難民面臨流亡歲月,或冒着生命危險前往不確定的未來。這就是為什麼這個全球契約是如此重要的一步。」
《難民問題全球契約》無疑是自《1951年難民公約》之後,世界多國再次承諾承擔難民責任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其主要目標包括:一、減輕對收容國的壓力;二、加強難民自力更生能力;三、擴大通過第三國解決難民問題的途徑;四、支持難民安全有尊嚴地返回原籍國。
雖然此契約並沒有法律約束力,卻足以顯示世界各國已經開始正視當前的難民現況,為難民以至收容他們的國家尋覓出路。
試問有誰願意成為難民,他們大部分只是為了活下去而別無選擇。每年的6月20日是聯合國所定的「世界難民日」,希望引發更多人關注難民的情況。大家嘗試放下對難民的標籤,因為他們雖然身處困境,仍可對家庭、收容國以至世界有貢獻,只要他們能先行跨過眼前的難關,好像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曾是難民,他自述那段日子時說:「我的童年,是在戰亂中度過的,6歲時,我被迫逃離韓國的家園和村莊,手裏只有我拿得動的東西。學校被毁,家園遭棄,使我充滿恐懼,深感渺茫。我那時不會知道,我最難捱的時光會這般深刻地塑造我的命運。」
潘基文作為難民時的經歷,裝備及激勵着他日後致力推展各項人道援助工作,為世界作出貢獻。所以,包容、接納以至如何協助難民度過難關,都是我們為難民及未來的世界可以做的事情。
難民兒童境況堪虞
聯合國難民署指出截至2018年上半年度,全球最大的難民來源地依次序為敍利亞、阿富汗和南蘇丹,其次為緬甸,共有120萬人由緬甸逃至國外,其中每5個人,就有4個到達鄰國孟加拉。2017年8月底,緬甸若開邦發生衝突,大批難民包括羅興亞人逃至孟加拉邊境的科克斯巴札爾(Cox's Bazar),這裏以往是旅遊景點,現今卻成為眾多難民的臨時家園。
在是次衝突爆發前,羅興亞人在緬甸的生活其實已經飽受欺壓。早於1982年緬甸頒布的《公民法》中,羅興亞人便被剝奪了獲得公民權的資格。直至2017年危機爆發前,已有約30至50萬名羅興亞人逃至孟加拉。
由於沒有國籍,羅興亞人一直未能得享任何公民權利的保障。他們為了逃避暴力和迫害而離開家園,暫居陌生及設施簡陋的難民營帳區,除了要克服衝突帶來的陰影,也令他們面對貧窮、人口販賣、營養不良和天災等威脅,其中兒童的境況最堪虞,他們的安全令人非常憂慮,更遑論擁有教育的機會。
7歲的難民兒童費素非常想念父母,他的媽媽死於難產,爸爸則在他的眼前被人捉去。「我哭着乞求,但他們不理會我,我救不了爸爸!」費素說。
由於衝突情況持續惡化,村內有槍聲,房屋被焚燒,親人就帶着費素從緬甸逃至孟加拉邊境的難民營帳區,暫時避過生命的威脅,但費素仍然忐忑不安,常常憶起爸爸被帶走的情景,加上爸爸至今音信全無,更令他無法安睡,還時常哭泣。
從前活躍又喜愛跟朋友玩耍的他,如今只是終日愁眉苦臉,不願意離開親人身邊,心靈好像無所倚靠。
為了協助難民兒童和家庭度過難關, 宣明會由是次衝突暴發之初,已經在孟加拉開展救援工作,至今幫助逾26萬名難民,包括設立「兒童天地」及兒童保護委員會,為孩子提供支援和保障,又派發營養食物、帳篷、廚具和防水帆布等,以及提供生活技能培訓支援,幫助婦女和青年,特別是曾受暴力侵害和剝削的一群,使他們可以重獲新生。
雖然緬甸與孟加拉政府早已達成遣返羅興亞人的協議,但很多羅興亞人仍擔憂回去後的安全,加上他們在緬甸一直沒有取得公民身份,以致長期面對着生活和接受教育的諸多挑戰。對他們來說,留下來是難,歸去亦不易。今個「世界難民日」,願大家多了解難民的困境,明白他們也是不情願地踏上這條「不歸路」。
圖片提供:宣明會
撰文 : 龔小明_宣明會傳訊專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婦女當自強 |
上一篇: | 慎防「視力小偷」 青光眼 40歲以上高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