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日
日本明仁天皇在世退位,平成時代結束,隨之而來的是德仁繼位,年號令和。新日皇,新時代,新氣象,日本視作普世歡騰的喜事,放假10天。然而,有一班示威者決定掃興,他們高舉「反天皇制」旗幟,主張不可忘記裕仁天皇在二戰期間的侵略責任,要求廢黜萬世一系的菊花王朝。
回顧菊花王朝的興衰史,天皇制的確曾經陷入過被廢的危機,那時候正正是二戰之後,佔領日本的美國考慮把裕仁當作戰犯捉去受審,順便將鼓吹軍國主義的皇室連根拔起,杜絕後患。天皇制為何沒有被廢呢?實乃基於兩個顧忌,其一,廢黜天皇等於拆人祠堂,忠君愛國的日本人必定誓死反抗;其二,當時的日本冒起共產主義,彈指間讓皇室灰飛煙滅,無異於益了煽惑他人「建立人民共和國」的蘇聯,身為冷戰死對頭的美國才沒那麼笨。結果證明,保留皇室但削掉實權對於美國、日本和全世界都有好處,最低限度戰後的昭和時代並無頑抗「邪惡美帝」的叛亂,因為天皇玉音下令投降,舉國乖乖莫敢不從。
削權的天皇制,即是君主立憲,由神壇步入凡間,裕仁直至德仁,天皇不再擁有政治權力,《日本國憲法》規定:「天皇有關國事的一切行為,必須有內閣的建議和承認,由內閣負其責任。」換言之,日本皇室跟英國皇室一樣,純粹國家象徵而已。
堂堂皇室沒有一絲一毫的國事決定權,表面上好像十分弱雞,實際上卻是利澤蒼生的無量功德。英國是最早奉行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恰恰是幾百年來王權不斷被削,皇室愈來愈弱雞,這個國家才獲文明先鋒之稱譽。簡單地說,要不是王權受到制約,人權無法彰顯。
英國皇室弱雞化,最早可追溯至十三世紀,不受歡迎的「無地王約翰」與貴族階層發生爭執,拗又拗不過,打又打不贏,卒之勉為其難頒布《大憲章》(Magna Carta),主要是保障貴族和自由平民免遭統治者無理迫害。儘管統治者少不免耍無賴,事過不久即反悔,但《大憲章》始終是英國展現文明面貌之濫觴。
打後幾個世紀,透過立法規定,英國君主慢慢形成無為而治的傳統,有時候甚至因為語言障礙索性不聞不問。十八世紀的安妮女王駕崩,由於她沒有子𠻸,而法律規定不准由天主教徒繼位,唯有在皇室族譜樹枝表找到一個極之疏堂的新教徒親戚,來自德國漢諾威的佐治一世。德國佬不懂英語,英國佬不懂德語,初到貴境的佐治一世樂得袖手旁觀,把日理萬機的國家大事全權交託首相。
皇室徒具象徵意義,紙板公仔那般缺乏實權,看在很多獨裁者眼中是匪夷所思之事,但以人類整體福祉而言,王權愈旁落,人民愈快樂。日本皇室削權至今,不是印證這一點了嗎?菊花王朝即使想再次發動戰爭亦已無能為力。
說到底,權力令人腐化,所以權力必須受到制約,想做壞事也不能做。歷史告訴我們,不受制約又沒有期限的王權,終有一天弄出禍。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云爾錄 :涉挖姊眼 智障幼妹今提堂 |
上一篇: | 貓頭鷹小麻雀 分遇好心人施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