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
梁士賢一星期幾乎7天都留在實驗室,他很感謝太太代為照顧家庭,讓自己專心進行研究。他可會開始教女兒背化學元素表?他笑說:「我不會用傳統方法去教,只是看到什麼,就鼓勵她找出背後的原理。我不會預先告訴她答案,這樣她不會記得,如果與她一起上網問其他人,或做簡單實驗,她就會開始有興趣。」
女兒今年6歲,從小她就看着爸爸忙碌不已,不知道他在做什麼。每次回家已經深夜,女兒早已入睡,梁士賢又經常出差,連生日都要在外地過,小時候女兒看見他搬出行李箱,就知道爸爸要出差幾天,對他不瞅不睬,讓他很傷心。後來兩父女學會了靠書信聯繫,女兒年紀雖然小,已不斷在信中向父親提問科學問題。「有時問題也頗難答的。我希望下一代都能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自己去找出環境和科學問題。」
在大學教一年級,他也特地不設任何教科書,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他們常要求,有沒有一本textbook可跟着讀,然後可以在考試中及格?我都會說,圖書館所有書都可以是textbook,希望他們能慢慢習慣這種形式。其實讀科學最重要是自己去想問題,不要別人說什麼,你就跟着抄答案,然後得分。」
他認為,無論學生想不想做科研,最重要是有獨立思想。「不只是大學開始,甚至在中學也可讓他們知道科研精神,身邊所有東西都可成為科研對象,並不是要像愛因斯坦那樣的天才才能做到。科學也不是為應付考試的背誦。」他舉例說化學元素表其實不需要死背,而是先了解它與自己和環境的關係。「你只要喜歡上它,它就會一直陪着你。」
撰文:張綺霞
訂戶登入